2024年暑期“三下乡” | (十三)我校“‘青’寻来时路,筑梦振乡兴”基层服务践行团赴杨楼孜镇王屯民族居开展实践活动

作者: 时间:2024-07-17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为了探究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基础服务,6月29日-7月5日,安徽外国语学院“‘青’寻来时路,筑梦振乡兴”基层服务践行团来到杨楼孜镇王屯民族居,致力于探索服务农业、改善生态,促进基层服务的新道路、新方法。

为深入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实践团队到达王屯民族居建设党建主题公园。

王屯民族居党建主题公园内设置了多个党建文化宣传栏、红色故事墙等,展示了乡村文化建设以及新时代党的建设成果,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学习党的历史和理论知识的直观窗口。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提高村民安全意识,建设文明乡村,实践团队在理事长张万怀的带领下参观了村里的几处安全设施。首先,团队成员跟随着张万怀来到了防溺水救助地。村里在池塘旁边都会设有“水深危险、禁止游泳”的警示牌和救生圈。张万怀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救生圈进行救助。随后来到了消防器材放置点,为防火灾发生,王屯民族居部分乡村地区已配备了必要的消防器材,以便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灭火救援,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后,团队成员来到了王屯民族居的交通劝导站,团队成员向村民普及交通安全知识,为村民提供基层服务,致力于提高村民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文明驾驶和遵守交通规则。

团队成员们积极参与王屯民族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民服务大厅的各项工作中,不仅协助工作人员处理日常事务,如接待来访村民、解答政策咨询、协助办理业务等,还主动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务活动,团队成员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民提供多元化服务,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更好推进2024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团队在王屯民族居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开展了理论宣讲活动。活动内容涵盖了暑期安全防溺水、防诈骗宣讲、党史教育和科普教育等。同时还开展了“传递关怀入户到家 上门慰问独居老人”的活动,以及参与农民田野劳作的活动。

活动期间,实践团队成员以“固本宁邦探三农,村兴梦就创未来”为主线,以“三农”政策宣讲为重点,将“双提升”“反电诈”“防溺水”等重点政府工作融入宣讲之中,让“宣讲+服务”更有朝气、接地气、聚人气。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成员将亲身体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激发更多人的社会参与意识,共同推动乡村的发展和进步,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团队成员们在张万怀理事长的带领下来到了杨楼孜镇王屯民族集体经济发展基地,参观了蚂蟥养殖中心、干燥剂厂、豆芽厂等乡村产业。杨楼孜镇王屯民族集体经济发展基地是王屯民族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突出发展轻工业产业链,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以达到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为缓解农村居民就业岗位紧缺问题做出重要贡献。杨楼孜镇王屯民族居正以自身的步步实践,探索以产业来带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促进基层服务的崭新道路。

为深入研究阜阳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了解当地在文化等方面的振兴成果,并为基层文化振兴探索新路径。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阜阳博物馆、阜阳科技馆、阜阳规划馆、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此次参观涵盖了科技发展、城市发展、历史发展及文化保护等多个领域,这不仅是一次科学文化技术的深入探索,更是对未来乡村振兴与基层服务路径的一次前瞻性思考。

“乡村振兴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红星闪闪,微光汇聚。这个夏天,安徽外国语学院“‘青’寻来时路,筑梦振乡兴”基层服务践行团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实践中淬炼意志品质,在乡村振兴、基层服务上谱写出新的青春乐章。

文字 | 单雨露 汪静瑜 李天歌 龚东玲

图片 | 李珊 赵飒 张倩僮 李正旺

编辑 | 童丽萍

一审 | 胡晨曦 詹遥思

二审 | 杨然 罗景妍

三审 | 于焱

Copyright © 2002-2020 版权所有:安徽外国语学院 皖ICP备120177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