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7月16日至18日,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乡遇美好”实践团前往潜山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深入学习非遗文化,参观非遗传承地,采访非遗传承人,三天的实践活动让成员们感受家乡脱贫攻坚成果,了解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01天柱山下封缸酒,非遗文化“酒”传承
7月16日上午,实践团成员第一站来到潜山市天柱山镇,通过向村民发放问卷和交流,了解到近年来当地村民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意识与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紧接着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天柱山脚的封缸酒制作基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采访封缸酒第四代传承人涂武生,了解到封缸酒酿造技艺属于第六批省级非遗产代表性项目。采访的最后,非遗传承人涂武生谈到,希望有更多青年人发扬不怕吃苦精神坚守传统技艺,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发展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让非遗“活”起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 通讯员 潘智伟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封缸酿酒传承人涂武生】


【图为实践团成参观封缸酿酒基地并倾听传承人讲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封缸酿酒基地合影留念 通讯员潘智伟 供图】
02手握潜山瓜蒌籽 美味健康双兼得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来到第二站了具有百年瓜蒌籽种植历史的王河镇。在瓜蒌籽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传文的带领下,成员们走进瓜蒌苗培育室、瓜蒌种植基地、瓜蒌制作车间,进一步了解瓜蒌的生长环境以及瓜蒌籽的制作流程。通过对瓜蒌籽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传文的采访,成员们了解了非遗瓜蒌籽的产品特色和潜山瓜蒌籽的发展历史。谈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王传文表示,在提升瓜蒌籽产量的同时,加将会继续深入对瓜蒌籽加工的探索,进一步带动村民致富,以此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瓜蒌籽基地合影留念 通讯员潘智伟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工作室并与传承人进行交流 通讯员潘智伟 供图】
03寻五庙非遗古粹,听徽州老调重弹
7月17日下午,实践团第三站来到了五庙乡许家畈弹腔班社。潜山市五庙乡弹腔又称“弹戏”、“乱弹”、“老徽调”、“大戏”等,是原始的徽剧、京剧母体之一,流传于潜山县及其周边地区,史载“潜山始有弹腔,至迟明末清初”,至今已有270余年。实践团成员通过现场参观弹腔班社,欣赏由五庙弹腔传承人许开学表演弹腔曲目,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许开学的采访他表示,想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发扬光大,就要多多举办非遗“弹腔进校园”“弹腔进社区”等各种活动,让弹腔被更多的人更多的人所知道,只有让观众越来越年轻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弹腔,爱上弹腔,才能让弹腔能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弹腔班社并与传承人徐开学进行交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传承人合影留念 通讯员潘智伟 供图】
04舒席技艺代代传,编织作品人人赞
潜山素来就有“舒席之乡”的美名,7月18日上午实践团第四站拜访了舒席的非遗传承人唐满结,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参观了舒席手工制作作坊,了解舒席发展历史,体验舒席手工制作技艺。在体验舒席手工制作技艺过程中,成员们体会到了舒席手工艺人不怕吃苦、耐心细心匠人精神。唐满结表示,我们要传承非遗手工技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定要首先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当代青年要坚定文化自信,发扬不怕吃苦的匠人精神,坚定逐梦方向,传承文化薪火,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王河舒席传承基地并与传承人进行交流 通讯员潘智伟 供图】


【图为王河舒席现场制作场景 通讯员潘智伟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传承人唐满结合影留念 通讯员潘智伟 供图】
05皖韵痘姆陶乡美,窑烟袅袅越千年
7月18日下午,实践团来到本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痘姆古陶基地,2021年痘姆陶器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员们通过参观烧陶窑洞、观看手工艺人制作古陶,了解痘姆古陶厚重的历史。通过对痘姆陶展馆负责人的采访,成员们了解到了近年来古陶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到喜爱,也看到了传统手工艺者对“守艺”的坚守,这也更加坚定了自身弘扬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在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实践团成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一步提升了文化自信。成员们也通过活动深入调查研究非遗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充分挖掘非遗的内涵和外延。凝聚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搭建“广阔舞台”,响应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乡村全面振兴政策的号召,为乡村振兴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撰稿:刘倩 郜琳星 审稿: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