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三下乡”(五十)——我校“筑梦江淮 乡韵共绘”实践团队赴金寨县大湾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8-29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鼓励青年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号召,深入探索大湾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展路径,同时展现青年学子对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和担当,7月7日至10日,安徽外国语学院“筑梦江淮 乡韵共绘”乡村振兴促进团实践团队,在校团委书记于焱的带领下,前往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开展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Part.01

7月7日上午,实践团队抵达金寨县大湾村,受到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的热情接待。在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内,何家枝书记为团队讲述了村子从无人采茶到全民参与、个体集茶到工厂制茶的蜕变历程。大湾村的脱贫之路,离不开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与务实开拓。他们深入基层、扎根一线、以身作则、攻坚克难,塑造出乡村振兴中“干部在先、群众跟着上”的生动写照,也是实干与担当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最佳诠释。

座谈结束后,实践团队前往“逐梦大湾”纪念馆,参观了大湾村脱贫攻坚的发展史。观看习总书记走访大湾村的视频资料,总书记强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贫困地区群众的深切关怀让团队成员铭记在心。脱贫攻坚过程中,大湾村领导班子实干笃行,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克服诸多艰难险阻,终获脱贫成果。大湾村的奋斗历程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脚踏实地、创新奋进的重要性,也激励着大家为个人价值与国家理想不懈奋斗。

下午,团队成员前往陈泽申爷爷的住所进行拜访。同学们围坐在陈泽申爷爷身旁,从他喜悦的话语中,深切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令成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深入领会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Part.02

7月8日上午,团队成员们参观了玉木耳种植基地。基地创新采用“光伏发电+立体种植”模式,实现了一地双收的生态与经济双赢。基地通过合作社带动村民参与,统一提供菌棒、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为村民提供就近务工岗位。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同时也激活了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为乡村产业融合、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让同学们对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当地茶民的带领下,成员们于下午参观了当地的茶产业种植基地。通过详细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大湾地区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茶民们介绍,自脱贫攻坚以来,村里依托这一地理优势,在政策扶持下,逐步发展茶叶种植。从最初的小锅炒茶到现在的集中加工、统一外销,使小茶叶成为了村民们致富的重要途径。

Part.03

7月9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蝠牌茶旅进行深入探访,全面了解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茶叶的制作工序,包括鲜叶处理、杀青、揉捻和烘干等步骤。通过这一生产流程,充分展示了科技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使成员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

当天下午,团队成员实地考察了马鬃岭漂流项目的具体路线。当地村干部向团队详细介绍了依托漂流项目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住宿及零售等第三产业,并指出这些业态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了“一片山水带活一方经济”的美好愿景。

Part.04

7月10日上午,团队专程走访了金寨县的老牌茶厂,并采访了其掌舵人——汪叔。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逐步发展成带动500余农户的合作社,汪叔始终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标准相结合”的理念。他所主导的“金寨翠眉”因其卓越的品质荣获省级奖项。二十载坚守,扎根乡土、深耕实业,以匠心守初心方能于平凡中创不凡,这正是当代青年应汲取的奋斗力量。

新时代青年以理想为帆、以实干为桨,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担当。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茶山深处,用脚步丈量乡土,以行动服务乡亲,在躬身实践中见证山乡巨变,探索“金寨智慧”的振兴路径。 只有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作为时代新人,同学们应当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在服务乡村中锤炼本领、磨砺意志,以实干和担当为乡村振兴汇聚力量,让青春之花在广袤的田野上绽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 :李小雨 毕静 邢欢绣 王仁锐 王静蕾 王子祺 图片 : 叶家平 赵飒 王紫娴 审核 : 于焱)

Copyright © 2002-2020 版权所有:安徽外国语学院 皖ICP备120177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