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新时代青年与老区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绿色发展战略并助力乡村振兴,践行青年的责任与担当,7月3日至7日,安徽外国语学院“红色传声筒”红色历史研究实践团赴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触摸红色根脉 感悟初心使命
实践团成员首站抵达红军广场与红军纪念堂。馆内珍藏的文物和影像资料,详细记录并再现了金寨作为“将军县”的辉煌革命历程,使队员们深刻理解到“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的重大时代责任。在洪学智将军纪念馆,先辈们所展现的“坚贞忠诚、牺牲奉献”的大别山精神,深深震撼了每位队员的心灵。

在金寨县双拥广场,队员们向群众讲述歼 - 8 战斗机背后的国防故事,描绘其在保卫祖国蓝天中的贡献及科研人员的付出。通过这些故事,将红色革命精神与新时代建设使命相连,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群众纷纷表示要继承革命精神,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在糖果艺术培训中心的教室里,实践团成员作为支教老师,为老区孩子们开设了特色“红色课堂”与科普课程。队员们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金寨作为“将军县”的地图轮廓,结合重要地名,讲述开国将军们少年立志、投身革命的故事。这些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也是情感联结。实践团成员深感支教是“十五五”规划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助力教育均衡,同时为老区振兴注入持久动能,实现了红色教育与时代发展的深度融合。

探寻绿色路径 见证发展活力
“一五”期间由我国自行建造的梅山水库,是实践团感悟绿色发展的具体场所。站在规模宏大的连拱坝上,聆听讲解员讲述这座水利工程从最初的防洪灌溉民生功能,逐步发展为年发电量超过1.9亿千瓦时的“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的历程,队员们深刻领会到“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深远意义。


在活动期间,队员们深入景区开展旅游满意度调研,为老区文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从红色基因的深度挖掘到生态资源的创新利用,从公共服务的精准下沉到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持,实践团以“红色传承”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支撑,使“十五五”规划的蓝图在老区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实践成果。

青春担当在肩 共赴振兴之约
安徽外国语学院“红色传声筒”实践团的金寨之行,既是一次对红色历史的追溯,也是对青年担当的实践锤炼。在这片承载着“坚贞忠诚、牺牲奉献”大别山精神的土地上,青年学子以历史为借鉴、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在红色基因传承与绿色发展推进的结合中,把握了国家战略与基层实践的契合点。
当青年学子实地走访老区的每一寸土地,用智慧支持乡村的每一处发展时,他们不仅是红色精神的传播者,也是老区振兴的参与者。新时代青年应当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以理想为指引、以担当为动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继续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时代篇章。
(撰稿:戴宇欣 唐佳宜 郭文慧 图片:“红色传声筒”红色历史研究实践团 审核:于焱 卜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