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上午9:20,“第九届中国紫蓬诗歌节诗歌进阅读空间”活动在上派镇名邦城市阅读空间举办,我校学生代表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受邀嘉宾有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著名诗人吴少东、福建省著名诗人谢宜兴(来自新华社)、浙江省著名诗人江离(来自《江南诗》杂志社),广东省著名诗人方舟(为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以及《鸭绿江.华夏诗刊》特邀主编唐成茂,他们与读者亲切互动,畅谈诗意人生,解答诗歌问题。

交流会一开始,五位诗人分别分享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感悟。
谢宜兴老师分享了自己第一次与诗歌结缘是在大学期间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比赛,到现在写作已经38年了,这么多年来,诗歌带给了他很多很多,他说:“诗歌是我们放飞思想和情感的一块青草地,它就像我们自己筑起的一座城堡,诗人就是从这个城堡逃离到另外一个城堡;诗歌带给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庄重的尊严。”这就是诗歌带给我们的力量。


江离老师以诗歌创作者和诗歌编辑者的身份向各位诗歌爱好者们提出了宝贵建议,第一:要多读诗,多读好诗。我们的眼光不能停留在舒婷、海子朦胧诗派时期,诗歌的观念变革是很快的,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多读当代的国内外的著名诗歌,打开自己的阅读视野,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第二:多训练,多思考。作为一个诗歌创作者,对于好的诗歌作品,我们需要去思考分析,把它拆分,进行理解,最后多加练习转化成自己的技巧。慢慢的,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提高,这样才能在诗歌创作时,更加自由,流畅。


吴少东老师在江离老师说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他说:诗歌创作者需要追求三个感:情感、美感、痛感。我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需要饱含情感,“对一草一木,须有忠实之意”,这样才能打动自己,打动读者。文学创作在结构上需要具有美感,音律上更需要美感。痛感就需要我们与其他人划分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震撼读者的心灵。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文学创作者。


唐成茂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他说:我们就是为诗歌而生的;诗歌就像我们的血液,已经浸透我们的皮肤,深入我们的骨髓;我们都是诗歌的小孩,它保护我们的尊严,抚慰我们的心灵。


方舟老师就诗人的诗风变化进行了探讨。随着诗人的人生经历不断丰富,对人生的感悟也在不断深化,必然会改变自己的诗风。诗人是不断成长的,我们对人生的感悟也会影响我们的诗歌创作,这是每位诗人都会经历的必然阶段。


紧接着,五位老师和各位诗歌文学爱好者们进行互动,我校的学生代表积极地提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疑惑,五位老师也很热情的为大家解决问题,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最后,吴少东老师和唐成茂老师再三叮嘱我校的学生代表,好好发展我们的文学社团,多于外界交流,并留下联系方式便于日后的交流,之后和我校的学生代表合影留念。


这次交流会,我校学生代表收获很大,与众多著名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共同探讨诗歌之美,并解决诗歌问题,这对我校的诗歌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相信未来我校的诗歌爱好者会越来越多,诗歌创作会越来越好。(文:安外青年通讯社 蒋琼琼 图:安外青年通讯社 蒋琼琼 审核:仲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