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返回

推荐阅读

扬帆起航三下乡——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学子社会实践活动展青春风采(一)
发布日期:2022-06-22

6月19日上午,由校团委书记仲甜、校团委老师祝婉新、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团总支书记卜美倩、英语语言学院团总支副书记李艳,带领四十名同学踏上了三下乡之旅。我们踩着三河古镇的石板路,追忆古朴的民风民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道路,追忆百万雄师枪林弹雨的渡江战役,在三下乡之旅中感受情怀、缅怀先烈。

书画展风采、古镇感情怀

文传学院三下乡小分队第一站来到了三河古镇。在团总支书记卜美倩老师的带领下,二十位同学分为书画问卷组、采访组、环境维护组,三组队伍分工合作,开始了一天的三河古镇之旅。

书画组组长陈骁带领小分队成员将大家精心挑选的绘画、书法作品悬挂张贴,引导游客欣赏优美的画作以及苍劲的书法作品。游客们一边亲身感受古镇如画的风景,一边欣赏画中生动传神的古镇,真可谓是人在画中游,画在景中走。与此同时小组其他成员将调查问卷分发给游客们,对三河古镇的红色历史以及旅游发展状况做了简单宣传,让游客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游览体验。

采访组组长张茗带领小分队成员来到了三河古镇最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街。这里除了是历史悠久的古镇,也是远近闻名的“美食之乡”。在这里他们采访了做手工糖画的李爷爷、住户周爷爷、卖三河米饺的刘阿姨、以及做中药香包的李爷爷。其中做米饺的刘阿姨为大家详细的展示了米饺的制作过程。通过交谈得知,她在这里卖米饺已经二十多年了,之所以一直坚守最传统的制作方式,是因为作为老三河人,她们对三河米饺的家乡味道永远无法割舍。

 

环境维护组组长石志胜带领小组同学走过三河古镇的各个角落,帮助环卫工人维护古镇的环境卫生,同时劝阻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引导他们文明出游。小分队还与环卫工人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了解到他们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工作,早上五点钟就要上班,走遍整个景区检查、打扫卫生,希望将最美丽干净的三河古镇展示给来自各地的游客朋友们。

通过一上午的系列活动,同学们收获满满,领略了三河古镇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珍贵的红色记忆,有些已无迹可寻,有些仍留存至今。无论现状如何,都是三河古镇历史上的吉光片羽,值得每位同学铭记在心间。

寻渡江精神、学百年党史

下午二时,三下乡团队抵达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目的地——渡江战役纪念馆。下车步行几分钟后,映入眼帘是宏伟的战舰形状的纪念馆以及庄严的五前委雕塑,旁边还有高达99米的五星纪念塔。整体建筑呈现出水与战舰的主题。清风徐来,水波荡起涟漪,眼前的场馆仿佛在水面疾驰,耳畔传来冲锋的号角,炮火弥漫,人民解放军发起冲锋取得胜利!

进入纪念馆,首先看到的就是大气磅礴的胜利之师浮雕,浮雕长50米,平均高度8米,听讲解员介绍,这是全国最大的室内群雕组像。同学们面浮雕全体肃立,向这些英勇的前辈们行注目礼。紧接着我们跟随讲解员一步步参观了渡江战役的全部过程,战前形势、战役准备、突破江防和战役胜利。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百万雄狮的背后又有多少个百万的人民百姓默默支持着。习近平总书记来参观时强调,渡江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最后大家来到烈士名录厅。周围洁白的石碑上镌刻着在渡江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名单。无声姓名的背后,传递的是坚定的信念,是敢于胜利、军民团结、革命到底的渡江战役精神,这些名字铸就了一道万古不朽的精神丰碑。在卜美倩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在石碑下庄重地献上菊花,表达自己的追思和敬仰之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一天的实践学习,大家收获颇丰,返途中纷纷畅谈自己的感悟。这次三下乡之旅,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提升的也不止能力。道阻且长,文传学子“三下乡”活动仍在继续。

(撰稿:张茗 王明乾 卜美倩  审稿:满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