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跃学术思想,引发学术争鸣,促进学术交流。6月24日,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于图书馆一楼放映厅举办了题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与后先锋时代的小说创作》的文学专题讲座,由汉语言文学博士陈振华主讲。我院执行院长牛芳芳、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主任徐安安、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潘其然等八位老师及我院莘莘学子踊跃参加,现场共计136人。
讲座以“先锋小说思潮”为关键词,从作为思潮出现的先锋小说创作出发,通过对先锋小说创作理念的介绍,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增强了我们对先锋小说的了解。接着,讲座详细阐析了“先锋小说的先锋性”这一维度,陈博士采用先锋小说文本分析的形式一一阐述了马原的元叙事、格非的不确定性叙事、残雪的极端生命体验、孙甘露和洪峰的能指狂欢、余华的暴力美学等五种重要的先锋小说表征,并从文本阐释出发,总结出先锋小说的一系列“先锋性”,而这些异质性的先锋性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当代文学先锋小说思潮。
在此基础上,陈振华从文学史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在梁启超先生的推波助澜下,小说地位提高后引发的小说政治功能增强,而小说独立性自主性缺失的现象。此时,先锋小说应运而生,凭借其势如破竹的力量,颠覆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成规,使小说回归小说本体,其独立性增强,同时大大解放了小说语言、结构、想象力以及叙事手法。
先锋小说有其时代意义和文学史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之处:先锋小说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所以其形式实验缺乏坚实的本土根基;先锋小说因“去现实化”,而远离了活色生香的当代生活现实,呈现出“当代性失语”的症候;先锋文学花样翻新的叙事技巧也远离读者的审美阅读习惯。陈老师援引本雅明的“要对人对己有所指教”来解释先锋小说从“去历史化”的形式实验激情走向“再历史化”的现实思考,可以说,分析得有理有据,切中肯綮。先锋文学的唯一出路只能是“重返时间的河流”。
最后,陈振华又简要分析了“后先锋”时代小说保持先锋的可能性及其表现——后先锋的作家们在他们的创作中“确立了个体在集体中的声音”,把个体放置于现实和历史中,余华的《兄弟》、苏童的《黄雀记》、格非的《人面桃花》以及马原的《牛鬼蛇神》等一系列著作都具有“后先锋”的鲜明时代特色。他们之后,又涌现出一群后先锋的“70后”,这些更年轻的作家在其创作中延续了先锋的思想和探索精神。
整场讲座,陈振华妙语连珠、幽默风趣的说话方式,现场气氛活跃。讲座不仅有陈振华自身独到的见解,还有配合主题一起放映的图片,图文并茂的讲座方式顿时使看似深奥难懂的主题变得简洁明了,也提高了同学们对讲座内容的兴趣。此次讲座让文学学院的师生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来龙去脉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讲座的学理性、启发性激发了同学们对文学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讲座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探讨切磋的交流平台,对学院的教学、科研、学术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撰稿:文传新闻部李玉玉 程晋祥 审稿:牛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