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西语学院史志康教授举办学术讲座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7-12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7月11日下午,史志康教授用双语为西语学院全体教师作了一场题为“儒家思想的精华”(Essentials of Confucianism)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西语学院张文凤院长主持,西语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了讲座。

b1ad67583493bac9ef0c1b8232b1170

史志康教授在整场讲座中旁征博引,语言风趣幽默,他以孔子的《论语》为基本文本,参照西方伟人的思想,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仁”“道”“德”三个字的丰富含义。

史教授认为,“仁”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尽相同的意义,因此,它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的英语翻译,其中最为典型的有:benevolence(善举,善行)、kind heart(仁慈之心)、altruism(利他主义)、humaneness (富有人情味)、charity(仁爱、慈善)、magnanimity(宽宏大量)、mercy(慈悲)等。《论语》中,孔子往往从“侧面”来阐释“仁”的含义,比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里有两层意思:1)礼仪是形式,音乐也是形式,它们是一个人的仁德之心的外在表现;若没有仁德之心,光有形式有什么用呢?2)礼仪、音乐跟仁还有“实质性”的关联。礼的目的之一是防止走极端;根据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一个说法,音乐是“各种声音调节完美之和谐”(concord of well-tuned sounds)。因此,仁还意味着“中道”、为达到“和谐”目的的互让、妥协。孔子还认为,仁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忠”、“恕”两字。“忠”不仅仅意味着对有贤德、有才能的上位者要没有二心,而且要求我们忠于职守,要求我们以自己正当的喜好来推测别人,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换言之,“忠”的一个含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意味着原谅别人的过错,正如18世纪英国大文豪蒲柏所说:“人会犯错,有神性者会原谅错”(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is divine.)。但“恕”还有一层含义,即将心比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千万不要迫使别人去做,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德的一个内容是“先难而后获”(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只有付出,才能得到,这种思想就是仁德的表现。孔子的理想之人具有“智者、仁者和勇者”的综合素质,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想之人具有“学者之复杂丰富、孩童之天真简单和勇士之强悍无畏”的综合素质,两种理想之人都有共通之处。

同样,“道”和“德”也是两个内涵丰富概念,其明确的意义也由语境决定。中国古代的先王,比如:尧、舜、禹、汤等,都用礼调和人和事,以达到和谐的目的,他们把这种做法看成是“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礼是手段,和谐是目的。史教授讲解了美国诗人肯明斯的一首诗《蚱蜢》(grasshopper),说明在很多情况下,没有一个过程,目的难以达到。孔子认为,“德”是治理天下的最高标准,君王若德行完备,他就是闪亮的北斗星,群星就会围绕其周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不是抽象的,它由许多美德构成,怜悯之心便是其中一个美德。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说,怜悯之心是一种双重福分,是一种最有力量的表现,君主有了怜悯之心,便有了神性。史教授最后用孔子的一句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结束了讲座,他鼓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讲座虽然结束了,但大家均感到意犹未尽,获益匪浅。老师们不仅领略了史教授“教学名师”的风范,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史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更明确了今后自己努力的方向。此次学术讲座的举办,是西语学院“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它必将在我院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并推动我院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