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文化交流
1.2006年“中俄文化年”中俄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学术交流活动。 3月20日 ,“21世纪初期中俄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研讨会在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行。10月14日,俄罗斯还推出了“21世纪俄罗斯高等教育展”。
2.2008年3月29日,俄中高等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莫斯科大学举行。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学者从比较的角度就俄罗斯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成立莫斯科华人华侨教授协会,为中俄两国学者专家开展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平台。
3.2008中俄大学校长论坛1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12所中国高校和13所俄罗斯院校的校长出席会议,聚焦“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
4.2010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理、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普京共同出席了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汉语年”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5.2011年1月正式成立了中俄交流协会,创办了网站、建立了接待处,旨在促进中俄友好关系,搭建中俄交流平台。
6. 2011年,俄罗斯在中国举办了“俄罗斯文化节”。
7.2012年9月至11月,中国在俄罗斯举办了“中国文化节”。
8.2013年3月俄罗斯成为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出访的首个国家,充分体现了中国新领导层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表明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
9.2014年1月为增进中俄青少年友谊,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于1月21日在俄罗斯使馆共同举办“中俄青年过大年”活动,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安德烈·伊万诺维奇、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巡视员于继海、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杨海滨共同出席本次活动。两国近百名在京青少年共同度过一个洋溢着俄罗斯风情的中国年,拉开了北京市“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动”的序幕。
l 留学状况
中俄两国的留学生交流2004年-2005年度在俄高校深造的中国学生人数达到12458人,现在,有15000之众。在所有亚洲国家中,中国在俄留学生人数最多。学术交流是推动科学发展造就科学人才的重要条件。从历史上看,凡是科学繁荣的地方,学术交流活动都非常活跃,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成果累累。中俄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也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学术交流是“研究能力的粘合剂",通过“粘合",实现科学劳动者之间的智力协作;学术交流是“智力的弹性碰撞”,通过“碰撞’’,激发出各种“学术思想火花";学术交流是“知识的播种机”,通过交流,使新的科学知识得以广泛传播。从而使科学劳动者互相启发,共同切磋,活跃学术思想,加快研究工作的速度,带动整个学术水平的提声,高等学校设有各种专业,多门学科,人才荟萃,有着学术交流的天然条件。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和渗透,科学技术情报信息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如果不加强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的学术交流,就很难跟上科学发展的时代,要办好高等学校是不可能的。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特点。南北相邻的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人口和领土大国,同处于社会转型期,其在教育领域的比较,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而分析两国教育体制差异及加强两国学术交流有利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及推动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