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开展课程思政研讨会—— 英语语言学院教研室活动系列报道六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5-12 [来源]: [浏览次数]:

英语语言学院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于5月11日在文传109教研室开展了全体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分享课程思政讲座的体会和感受。教研室的各位老师都分享了自己对于课程思政的看法和感受。自课程思政实施以来,如何把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到外语教学中,是令每位教师探索和困惑的问题。

首先,从实施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大家热烈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各门外语课程的教学中。比如,科研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建立中国关联,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同时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价值观念是语言文化的核心,思维培养是语言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可以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话语构建”等中国视角,提高课程的高度和深度,反思中外文明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另外,外语教学活动不只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没有情感参与的教学过程是不存在的。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塑造国家和民族意识,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情感价值,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效的课程思政,可以让学生在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温度。同时教师要培养自身宽容、细致、耐心的人格品质,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教学交流和师生交心。

其次,作为高校老师必需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必需清楚地明白,外语作为人文学科,必需挖掘梳理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训练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政治之站位,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建设中,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凝练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明确课程的德育功能,深化挖掘提炼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

最后,“大思政”的格局和视野;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细无声”的价值引领,注重顺其自然的隐形教育。师德风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课程要从教师感知思政温度。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即专业伦理教育。从学生学习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反思,即学习伦理教育。课程思政避免机械和教条,而应实事求是、注重实效。

讨论结束时,大家达成共识:教师自身要加强解读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内容。教师不能只做讲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撰稿:赵传银 审核: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