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培根铸魂 潜移默化 启智润心—英语语言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系列报道(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5-10 [来源]: [浏览次数]:


课程名称:英语报刊选读

任课教师:孙荣荣(专业英语第二教研室)

案例主题:新闻英语词汇之中国特色词汇

思政价值:词汇作为语言最基本的组成元素,最能够体现语言的活力所在。中国特色词汇的出现,是伴随着特定的政治、社会等环境产生,反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国情以及思维模式。这些词汇的结构灵活、用词俭省,含义丰富。通过研读发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存在着大量的中国特色词汇,通过分析这些词汇的语言特点、词汇构成方式和词汇分类,进一步了解词汇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从而全面了解中国现时的国情和发展状况。针对中国特色新词汇、新词组、新提法在语法、语言特征上的差异性,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展示。

课程名称:高级英语2

任课教师:马琳(专业英语第二教研室)

案例主题:培育新时代青年的环境保护意识

思政价值: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华民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追求科学治理精神,追求携手合作应对。这些理念与阿尔·戈尔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奖演讲里的“make peace with the planet”殊途同归。

在教学中,通过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以及对阿尔·戈尔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奖演讲内容的批判性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态危机的根源,理解当代中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学会思考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生态观、发展观。

课程名称:英语听力2

任课教师:裴振霞(专业英语第二教研室)

案例主题:“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思政价值:在当今中国的发展战略中,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习近平主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的重大倡议,其内涵丰富、脉络清晰。穿越了几个世纪的丝绸之路,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是连接世界上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丝绸之路文化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宽容兼蓄的文化自信。

通过听力材料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新闻语篇结构的了解。同时,通过对听力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用英语复述丝绸之路的历史和价值以及“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

课程名称:英语听力4

任课教师:项玉宏(专业英语第二教研室)

案例主题:树立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的意识

思政价值:《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环境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积极回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进一步加剧,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我们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教学中,提出批判性思维的若干问题,同时尝试对话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学生的"思",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提高发散性思维强度,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学生可分组讨论,自己找出问题的症结以及解决方法,答案是多元和开放性的。

供稿:裴振霞 审核: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