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旨在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本文精选英语语言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供各位教师学习、借鉴。
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
课程名称:《英语阅读4》
任课教师:崔海光(英语学院)
案例主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政价值:本案例结合教材故事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形成教学素材,通过显性与隐性渗透,从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创新精神、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他还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指明了青年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并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本案例旨在利用教材中人物故事的不当行为来提升学生的是非观念,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勤劳朴实、诚实做人和劳动致富的中华美德。理想和担当的基础是文化自信,并由此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案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报效祖国的热情,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勇于担当历史使命,不负时代重托,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祖国,报效祖国。

课程名称:英语听力4
任课教师:黄小溪
案例主题:携手合作,共同发展
思政价值:案例(1)以小组讨论方式引入主题,结合本节课课本听力材“Rediscover the Magic of Dreaming, not Streaming”深入探讨主题,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等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英语听说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思考和讨论。尤其是在当下疫情时期,辩证性地思考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之处,有利于学生对“现实”和 “虚拟”世界的更好地认知,加深学生合理、适度使用电子产品的意识,促进学生好的习惯的养成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案例(2)以课本听力素材“习近平主席访英”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近十年中英两国经济变化,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中国的相关经济政策,探讨中国“合作共赢”的大局观,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理念;让学生认识到,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是开放的发展”,我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发展是合作的发展”,我国将坚持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合作促进自身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此外,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在全球经济建设中扮演的角色,中国能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进一步凸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课程名称:综合英语
任课教师:台启昊(英语语言学院)
案例主题:中西幸福观对比亦取亦予 方为幸福
思政价值:幸福,是人类普遍而永恒的追求。在西方文化语境下,幸福更多时候体现为个体价值和追求的实现,这种追求甚至是基于柏拉图理念论的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而这种超越必然意味着对他者、对环境的倾轧和索取;而在重集体、亲血缘的中国文化背景下,幸福不仅意味着个体价值的实现,更多时候还表现在以他者的幸福为幸福,以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幸福,是一种将自我追求外扩于他人与民族的高尚追求。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我国特殊生存结构的解读,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使学生意识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求同存异等等美好情感与价值取向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帮助学生从辩证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影响,学习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名称:学术论文写作
任课教师: 夏婷(英语语言学院)
案例主题:学术生态,实事求是——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辩证观
思政价值:《学术论文写作》的开学第一课,导学篇旨在使高年级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对毕业论文及学术论文写作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外语专业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特点,结合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等,(1)通过把握选题方向,培养学生形成实践观与社会责任感。选题只有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事实,与国家社会发展关联起来才能发挥其社会效能和价值,才具有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扩宽材料收集的途径,通过实践调查、观察等方式获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获取最直接的体会,写出具有时代价值的论文;拿到的第二手文献材料或其他间接材料,要经过实践去甄别、检验。“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训练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增强学术思辨能力。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层层分析、总结、推理、判断,最终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观点。绝不能凭空捏造,帮助和教育学生建立学术诚信体系。

撰稿人:史玉蓉 审核人: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