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同时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13日至15日,安徽外国语学院“非遗传承我先行”非遗调研团队赴阜阳市太和县,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调研采用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走访了坟台唢呐、太和狮子灯、太和贡椿与细阳刺绣四项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团队在三天时间里,于不同地区触摸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记录坚守故事,剖析现存困境,探索“活态传承”创新路径。

7月13日,调研团队首站抵达太和县坟台镇王大行政村,与省级非遗项目坟台唢呐代表性传承人王飞龙进行深入交流。王飞龙系统阐述了坟台唢呐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并指出当前传承面临的核心问题:受现代娱乐方式冲击,青年群体参与度锐减,传承链条存在断裂风险。随后,他表示,将尝试通过开设技艺培训班、新媒体传播等创新手段拓展受众。

7月13日下午,团队前往六馆两中心,采访太和狮子灯传承人薛程。薛程自16岁学艺,不仅坚守传统套路,还创新编排了融入现代元素的狮舞,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

7月14日上午,实践团队分别走访太和县晶宫祥和城与富民家园,与太和贡椿传承人高俊英、付文侠及细阳刺绣传承人王桂芹进行深入交谈。高俊英为同学们详细演示了贡椿传统制工艺,付文侠则介绍了品牌化运营及电商渠道拓展实践;王桂芹精通多种刺绣针法,和团队讲述了许多关于刺绣的知识,并系统展示了细阳刺绣多元针法技艺。次日,实践团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皖北研究院细阳刺绣工作室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观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的创新成果。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太和县非遗传承群体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在坚守传统技艺本真性的同时,积极尝试创新性发展。但“传承人老龄化加剧”“青年传承断层”“市场适应性不足”“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等系统性问题,已成为制约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瓶颈。
非遗文化的保护绝非简单的“静态保存”,而是需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动态过程。太和县的非遗故事,是全国非遗传承现状的一个缩影,而每一次走访、每一次记录、每一次思考,都是为了让传统技艺走出 “困境”、走向 “新生”。期待未来,安徽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深化非遗研究与实践,推动青年学子以专业优势助力传统文化振兴,为非遗保护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李小雨 杜小萌 童玲颖 图片 : 李博 汤国栋 姚雨娟 审核 : 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