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定于2022年5月至6月举办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线上线下相融合,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国际创新创业盛会,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
——更中国。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体现红色基因传承,充分展现新发展阶段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示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提升高等教育新时代感召力。
——更国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汇聚全球知名高校、企业和创业者,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搭建全球性创新创业竞赛平台,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
——更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造就理想信念坚定、勇于创新创造的新时代青年奋斗者,提升高等教育新时代塑造力。
——更全面。鼓励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各类各学段的全覆盖,打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各环节,提升高等教育新时代引领力。
——更创新。丰富竞赛形式和内容,优化赛制选拔,改革赛事组织,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促进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新时代创造力。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自立自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一)“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涵养青年学生家国情怀;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助力“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建设,引导师生扎根基层创新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符合大赛参赛要求的,可自主选择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1)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2)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3-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3)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17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①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②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①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②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①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②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学生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2.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简称大赛组委会),由仲甜同志担任主任,负责组织实施校级初赛、省赛项目遴选以及疫情防控等工作。
3.大赛成立安徽外国语学院初赛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校级初赛疫情防控专项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报属地管理部门审批并报备省教育厅,各二级学院团总支要在赛前进行疫情防控演练,建立健全“预判、预警、预防、预演机制”,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赛事开展。
4.参赛项目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须尊重中国文化,符合公序良俗。
5.参赛项目根据各赛道相应的要求,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已获本大赛往届全国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1.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附件)。
2.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3.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届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4.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87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1.参赛报名(5月- 5月15日):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cy.ncss.cn )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互联网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任一方式进行报名。在服务网“资料下载"板块可下载学生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微信公众号可进行赛事咨询。评审规则将于近期公布,请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查看具体内容。
2.学院推荐(5月20日前):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各学院班级团支部至少参加一个组别并请于5月20日前提交以下材料提交至团委办公室113室,电子版发送至邮箱2354110045@qq.com。
(2)安徽外国语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报名汇总表(附件 4)电子版和纸质版;
(4)院部评审过程与结果(排名)盖章纸质版。各二级学院要对参赛项目严格审查、把关,提交的项目计划书不得从网上直接下载,一经发现弄虚作假行为,取消该作品参评资格并通报批评。院系选拔赛各团总支可因学院情况开展,在规定日期最多报送三个项目到团委参加校园决赛。
3.校团委初审(5月20日-5月22日):校团委将对各二级学院报名项目进行初审并遴选出参加校级选拔赛的候选项目。
4.校级选拔赛(5月22日-5月30日):学校将根据官网报名和初审结果组织校级选拔赛,入围的各项目团队做好相关材料编制和 PPT汇报材料,项目团队进行答辩或展示。
5.省级决赛(2022年6月21日一7月31日):大赛专家委员会对入围省级决赛项目进行网上评审,择优选拔项目进入总决赛,决出金奖、银奖、铜奖及其它各类奖项,选拔优秀项目进行冠亚军争夺赛(具体时间及方式另行通知)。
本次校园选拔赛由校团委、教务处、招生就业办共同主办,校赛总获奖比例为参加初赛人数的20%,一等奖获奖比例为5%,二等奖比例为7%,三等奖比较为8%,获奖选手颁发荣誉证书并上报其项目参加省级决赛。
1.学校建立“互联网+”大赛QQ群 747768659 ,请各学院通知参赛人员加入该群,便于赛事相关信息联系和交流。
附件:1.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举办第八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的通知(皖教秘高〔2022〕72号)
2.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操作指南
3.安徽外国语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报名汇总表(2022年)
共青团安徽外国语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