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九)| 探访老街非遗,推普赋能新篇

作者: 时间:2025-08-07

为深入挖掘地方非遗资源,扎实做好普通话推广工作,7月13日,安徽外国语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荷风徽韵队”志愿者走进岩寺老街与黎阳老街,开展非遗文化走访调研及“推普”宣传活动,既为后续支教课程积累实践素材,更以实际行动助力地方文化传承与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

(荷风徽韵队志愿者们在黎阳)

上午,志愿者们对岩寺老街“街欢喜”活动的门店负责人进行了采访,了解他们开店的初心与设计理念。团队成员了解到,门店负责人开店是源于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在产品的设计上力求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志愿者们在她的身上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意义,也为后续开展非遗文化支教课程提供了鲜明的素材。

(采访街欢喜老板 洪张芷晴供图)

当日下午,团队转场黎阳老街,同步推进普通话推广调研与非遗文化探访。在推普工作方面,志愿者们与商户面对面交流,重点了解经营场景中普通话的实际使用情况,包括接待外地游客时的使用频率、与本地顾客沟通时的语言切换习惯等,同时认真记录商户在普通话使用中的难点及对推普工作的建议,为后续开展针对性推广奠定了现实基础。

在非遗调研中,团队聚焦鱼灯、毛豆腐等当地特色项目,深入了解鱼灯的民俗背景、以竹篾为骨的制作工艺及驱邪纳福的文化内涵;详细记录毛豆腐以本地黄豆为原料的发酵流程,及其承载的乡土记忆与现代传承现状,进一步丰富了对地方非遗的认知维度。

(采访文创店老板)

此次文化调研活动,既是文传学子对非遗文化传承路径的实地探索,也是对普通话推广实践的有益尝试。下一步,“荷风徽韵队”将持续深化调研成果,一方面将非遗文化与推普知识有机融入支教课程,提升教学实效;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为地方非遗保护与语言文字工作贡献青年力量,让非遗之美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让普通话成为促进交流、凝聚共识的坚实纽带。

撰稿:关淑瑾 孙嘉正

审稿:周磊

Copyright © 2002-2020 版权所有:安徽外国语学院 皖ICP备120177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