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七)”|青穗扎根郎溪:七日服务路,青春印民心

作者: 时间:2025-07-20

为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安徽外国语学院文传与艺术传媒学院郎溪青穗基层服务践行团的学子们,于6月29日至7月5日,带着热情走进宣城市郎溪县。七天里,他们在北港社区开设暑期课堂,走访独居老人,在东湖茗苑开展便民服务,到东湖生态公园推进环保行动,将服务印记留在每个需要的角落,让青春温度融入基层日常。

文化合

出发前,团队围绕社区需求细致筹备:针对儿童暑期陪伴不足,设计趣味与知识性兼具的课程;聚焦老人难题,准备小家电维修、智能手机教学等服务;结合环境状况规划整治方案。拼音卡片、手工材料、血压仪等物资备齐,教老人用手机的步骤还制成放大版说明,力求周全。

问题

抵达北港社区后,暑期课堂率先启动。“字词接龙”吸引孩子们踊跃参与;“梦想写作”课上,孩子写下“想当医生为奶奶治病”的心愿,或用画笔勾勒“与志愿者共游公园”的场景,笔触稚嫩却真诚。课间,队员与孩子们玩跳格子,活动室里笑声不断。趁孩子们午休,大家分头走访老人:帮王奶奶调试手机、教视频通话,为李爷爷读报、听他讲过往,顺手擦窗台灰尘,老人总叮嘱“明天再来”。

老人

在东湖茗苑,便民服务台设立后十分忙碌。队员们修电蚊拍、台灯,测血压,想解答手机问题的居民络绎不绝,一位阿姨拿着修好的电蚊拍感慨:“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医疗

去东湖生态公园环保时,团队收获意外支持。队员清理垃圾时,散步的大爷递来工具,家长引导孩子参与垃圾分类,连学步孩童也跟着捡拾。大家交流:“公园整洁了,散步更舒心。”

垃圾箱

实践结束,北港社区黑板上仍贴着孩子们的画,老人手机里存着队员联系方式,公园长椅旁提示牌洁净如新。这群青年用行动诠释担当,深知“三下乡”不是短暂停留,而是播撒知识种子、注入关怀暖流、扎根环保理念。青春的意义,藏在为孩子擦汗的纸巾里、帮老人调手机的耐心里、捡垃圾的坚持里。

小孩团队

这场与基层的相拥,让他们读懂“为民服务”的分量:大地用居民递的水、老人攥紧的手回应热忱;民心以孩子喊的“明天见”见证成长。这份经历化作鲜活印记,像孩子们的画,朴素滚烫,既印在队员心里,也留在这片被青春温暖过的土地。

当青年理想在街巷落地,知识微光点亮寻常生活,这七日实践超越时间,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精神纽带,让“三下乡”初心在俯身服务中更清晰:青春的价值,在于将个体微光聚成照亮基层的星火,让成长足迹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

撰稿:陈胜 刘佳吟

审稿:周磊

Copyright © 2002-2020 版权所有:安徽外国语学院 皖ICP备120177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