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安徽外国语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青创古韵・绿野传新”暑期实践团,于7月7日至11日,在指导教师完颜莫凡、卜美倩的带领下,深入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9名学子聚焦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通过深度访谈、沉浸体验、创意研讨与方案设计,以青春智慧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展现青年担当。

7月7日,实践团首日抵达西溪南镇,即与当地党委书记胡书记进行专题访谈。成员们认真聆听胡书记分享亲身参与蓝染、鱼灯制作的经历,详细记录非遗技艺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核。针对“年轻人关注度与传承力不足”的难题,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现场展开头脑风暴,热烈研讨利用抖音,B站等平台扩大传播的可行性,并初步构思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场景的创新方案,深化了对传承紧迫性和自身使命的认识。

7月8日,团队深入徽州木雕作坊实地学习。成员们认真观摩师傅的精湛雕刻技艺,专注聆听关于传统题材寓意与独特技法的讲解,切身感受木雕所承载的深厚儒家伦理与地域精神。而直面“年轻人难坚守”的困境,实践团成员发挥专业所长,积极建言献策,现场构思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木雕主题文创产品设计方向。

7月9日,成员们实地考察西溪南镇古村落与潜口民宅,系统收集徽派建筑素材。他们细致拍摄粉墙黛瓦、马头墙、小青瓦等经典元素,深入研究“四水归堂”天井格局所体现的“天人合一”营造智慧。为有效传播徽建价值,团队迅速投入创意实践:积极设计将马头墙、窗棂等元素提炼转化为钥匙扣、书签等实用文创产品的初步方案。

7月10日,实践团成员沉浸式参与西溪南镇鱼灯非遗活动。他们全程观看精彩鱼灯表演,深度访谈老艺人了解技艺传承现状,主动调研游客对鱼灯文化的认知与期待,并在艺人指导下亲手体验舞动鱼灯,零距离感受其魅力。基于亲身体验与一手调研,团队聚焦鱼灯“活化”展开研讨,积极探讨将鱼灯元素与现代灯光艺术、节庆活动、文旅体验相结合的可能性,构思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呈现方式,探寻其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此次“三下乡”实践,文传学子身体力行,深度参与非遗保护一线。他们不仅深入调研、亲身体验,更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出并初步落实了多项创新方案。通过亲手触摸文化根脉,直面传承挑战,贡献青年智慧,为西溪南镇非遗的保护与创新发展注入青春活力。他们正努力化身传承星火,让千年徽州古韵在青春的创意与实践中焕发新生,用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撰稿:许如清
高欣雅 审稿: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