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三下乡”号召,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暑假期间,安徽外国语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语润霍山”推普实践团作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协同团队深入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及淮北市梧桐村,开展了普通话推广活动。
01
社区党群领航
共筑推普新风尚
活动伊始,推普实践团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作为首站,把党员群体作为推普工作的关键切入点。志愿者们深刻认识到党员在基层群众中发挥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此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他们运用丰富鲜活的案例,结合规范标准的发音示范,向社区党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使用规范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党员作为基层工作的先锋队,其语言表达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与群众沟通的质量和效率。规范使用普通话,能够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在基层群众中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志愿者的积极动员下,党员们纷纷表示,将以身作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觉使用普通话,并带动家人、邻里共同提升普通话水平,形成“一名党员带动一片群众”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推普宣传活动在社区内全面铺开。志愿者们针对辖区内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了精准的指导。他们对环卫工人着重讲解了在工作场景中使用普通话的便利性,以提高工作沟通效率,对老年人耐心普及普通话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帮助他们消除交流障碍,对学生家长强调家庭语言环境对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进步。

02
图书馆里育新苗
童声传承中华韵
随后,推广普通话实践团队走进霍山县图书馆,为孩子们开设了普通话课程。课程内容设置丰富,志愿者们运用游戏互动和故事讲述等教学方法,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在这种轻松而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正确的发音和规范的表达方式,还深刻体会到了普通话的独特魅力。
课程结束后,实践团经过严格评选,选拔出了一批“小小普通话宣传大使”。这些孩子们怀着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表示将在学校和家庭中自觉纠正不规范的用语,成为推广普通话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他们那清脆悦耳的童声中,传递着规范而标准的普通话,让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坚实的根基,并期待着这种文化传承能够代代相传。


03
聚焦乡村留守儿童
铺就语言成长之路
实践团将工作重点聚焦到乡村。在这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祖辈生活,他们更多地使用方言,普通话水平相对较低。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掌握普通话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是打开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为了帮助这些留守儿童提升语言能力,实践团精心设计了符合他们特点的普通话教学课程。通过讲故事、做手工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掌握标准普通话。志愿者们以耐心和爱心,陪伴孩子们度过了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

“三下乡”推普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语言推广实践,更是当代青年学子青春与乡村的深度融合。同学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切实了解群众的需求,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下乡”活动的宗旨。通过推广普通话,有效提升了乡村群众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促进了区域间的沟通与交流,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青春动力。
(文字 :李梅 汪紫瑞 童玲颖 图片 :“语润霍山”推普实践团 编辑 : 徐奇姝 毕静 安素云 熊雪婷 一审 : 郑心茹 邹舟 二审 : 盛万峰 三审 : 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