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三下乡”(十二) —— 我校西方语言学院“知行青衿队”赴江苏省苏州市金庭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7-16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发展,6月27至30日,安徽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知行青衿”实践队在团总支书记张叶琳的指导下,前往江苏苏州金庭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团队成员以探寻西方茶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德俄法西葡专业语言文化了解当地特色,通过实地调研、文化访谈与生产体验,解锁千年名茶的非遗密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深入茶园,感受文化传承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苏州特农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单位负责人于杰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碧螺春茶园及生产车间。通过观摩传统制茶工艺,队员们直观感受碧螺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的独特品质,了解到茶树生长对土壤、气候的精细要求,以及采摘、施肥等环节的科学规范。在交流过程中,队员们结合西方饮品原料种植特点进行提问,如阿根廷马黛茶的种植特点等,通过跨文化视角的探讨,让非遗技艺的传承语境更显丰富。

undefined

与传承人交流

解码碧螺春的“匠心密码”

在活动期间,团队还专访了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沈四宝。他向队员们讲述家族三代守护着茶技艺。他提到,碧螺春的“卷曲如螺”是千百次揉捻的功夫,“银毫满披”是对鲜叶品质与炒制火候的极致追求。同时,他指出,在机械化生产普及的当下,坚守传统手工技艺虽难,却是碧螺春保持独特风味与文化价值的关键。

undefined

在这份对传统技艺的坚定守护与传承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文化背景下匠人精神的共鸣,以及对卓越的不懈追求和对古老传统的深深敬畏。在他们的笔记中,认真记录了如何用西方语言讲述这段“卷曲如螺”的传承故事的思考。同学们希望通过“非遗+外语”的形式,让西方受众理解“一片叶子”中蕴含的中国坚守,使更多人了解碧螺春背后的匠心文化,成功用西方语言讲述中国的传承故事。

undefined


实地考察茶园,探寻茶园奥秘


团队深入洞庭西山生态茶园,了解到金庭镇依托碧螺春品牌正在构建“合作社+非遗工坊+农户”模式:合作社管茶园、控品质,非遗工坊传技艺、制精品及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当地通过标准化生产提质,推出“茶园研学”“非遗体验游”等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让茶叶成为串联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村民增收的“金叶子”。同时,在政策支持与年轻一代的助力下,碧螺春借助现代营销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undefined

队员们结合西方经验分析出,碧螺春或许可以打造“中西融合品茗会”,即用俄语介绍冲泡技艺,用西班牙语解说采摘故事,让非遗在跨文化互动中活起来。他们还察觉到,当地青年通过直播带货、文创设计拓展市场的做法,与西班牙里奥哈葡萄酒的年轻化推广策略异曲同工,为碧螺春国际化提供了新思路。

undefined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碧螺春茶文化的理解,也为校地合作搭建了桥梁,同时展现了东方茶文化中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结合的成功范例,为本次实践团队中来自西方语言学院不同外语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了关于东西方茶文化交流发展的新思路。


undefined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知行青衿”队的同学们不仅触摸到了非遗传承的温度,同时也找到了中西文化对话的支点,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团队将通过校园媒体、多语种短视频等形式,把碧螺春的故事讲给世界听,用西方语言诠释“匠心”、解读“传承”,让青年之声成为连接东方非遗与西方受众的桥梁,以专业所长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撰稿:戴宇欣 郭栩荧 张叶琳 向梓涵 图片:周璇 郭栩荧 审核:于焱)

Copyright © 2002-2020 版权所有:安徽外国语学院 皖ICP备120177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