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外国语学院
国际旅游学院“觉醒青年”实践团
赴南京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感悟红色文化,更好的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使青年学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责任,增强文化自信,安徽外国语学院国际旅游学院“觉醒青年”实践团于2023年7月6日前往南京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聚焦发展成就”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本次活动由校团委书记于焱指导,国际旅游学院团总支书记孙露茜领队,共计8名成员参与。

红色文化是一种强调革命情怀的高尚的文化,红色资源作为最鲜活的历史教材,记载着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见证了社会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凝结着百年奋斗的红色基因,是先辈们追求真理、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乡村、社区进行调研、采访相关负责人及当地百姓、参观雨花台英雄纪念馆、缅怀先烈等方式来学习红色故事,感受红色文化,思考如何更好的传承红色基因。
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

实践团先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烈士就义群雕、纪念馆和纪念碑是主要纪念性建筑。雨花台是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先后有近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陵园即是在此原址上建立的。这块土地埋葬着无数先烈,其对弘扬革命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纪念碑下采访了前来参观的游客及周边的居民,其中包括老一辈党员干部、普通居民及青年学子等。调研发现,在社区、学校等地都经常举办红色教育活动,如观看红色电影、宣讲红色故事等,积极宣扬红色精神文化,学校也会鼓励团员青年来到纪念馆做讲解员。

随后实践团在雨花台纪念馆内参观,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一句句振奋人心的话语,一个个闪亮的姓名,无不敲击着队员们的心脏,敬畏之意涌上心头。

参观结束后,“觉醒青年”实践团在烈士就义群像前庄严宣誓,缅怀革命先烈,尽管大雨浇湿了衣衫,但却永远不会浇灭我们心中的红色星火。
聚焦发展成就,走近美丽社区

发展成就观察团的成员通过走进村委会、社区以及南京科技馆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了本地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政策,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居民的生活水平、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资源问题等是否有所改善和进步。

来到大埝社区,队员们深入村落,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到该村共有六个村民小组,人口1655人,低保户36人,低收入户109人,党员59人。这里基础设施完善,设有6个服务办公室,另有150平方米的卫生室,交通便利,依山傍水,还有高淳民歌、毛氏中医医术等民俗文化,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座“天然氧吧”通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使得乡村旅游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在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已达46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0元。据相关负责人描述,在未来他们还将与其他村落继续合作,把乡村旅游品牌做大做强。

在雨花台社区,团队主要采访了相关负责人,走访了居民。实践团了解到雨花台社区始建于1954年,占地约0.3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700户,人口4800多人,其中以老年人居多。该社区老龄化较为严重,因此,如何保障老人的养老生活及完善养老服务成为了该社区建设的重之重。
据了解,该社区内设有老年大学,为老人合理提供绘画、书法、唱歌等娱乐课程,同时还设有较为完善的老年活动室,为老人组织娱乐活动,帮助其丰富日常生活,提升自我满足感。此外,社区有设施完善的卫生室和距离较近的三甲医院,社区也会定期组织老人进行常规体检,保障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对于无人赡养的老人,社区安排了党员负责每周不少于两次的探访,确保老人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身体。

在南京科技馆,实践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了采访和问卷调查,了解到他们对于科技研究成果的了解程度相对较高,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同时希望科研成果能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此次活动中,实践团通过社会调研、学习体验,进一步了解了大埝社区和雨花台社区的发展历程及目前状况,更深层次的走进了红色文化,坚定了红色信仰,坚定了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决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持之以恒地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在青春赛道上竞相争先,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文字 | 孙香婷 张俊俊 孙露茜
图片 | 王玉霞 汪方胜 刘荣胜 程庆贺 赵彬彬
编辑 | 庄玉冰
一审 | 章琰
二审 | 杨然 罗景妍
三审 | 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