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精品课程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修订版)实践教学大纲

【来源: | 发布日期:2019-11-29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

贯彻国家“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通过社会实践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1、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在实践课中深入理解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并掌握和运用理论。

2、突出社会实践活动,明确实践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增强实际情感体验和切身体会。

3、坚持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锻炼其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求

1、根据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新方案和教改意见,以及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具体修订实践教学办法。

2、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有关要求相一致,并服从学校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3、任课教师是实践课的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二、实践教学的原则

开展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真正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让理论教学入眼、入耳、入脑,使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

1、针对性原则。首先,社会实践的内容应该是理论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完善。通过实践性环节充实教学内容,补充教学素材。其次,实践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当代大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层次,而且思想活跃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点不稳定,思想意识极易受到改革大潮的冲击,社会机制转型中观念更新的影响。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念丰富多彩,但缺乏稳定性、自发性、朴素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

2、实效性原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和深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开放力度的加大,西方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冲击,甚至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课程课教学中的社会实践要讲求实效性,实践活动要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将课程的实践教学确定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类。

㈠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分为课堂实践和第二课堂。课堂实践包括参与式、探究式、合作式、自主性学习;课堂影视教学、历史教育片、专题片等。第二课堂包括课件制作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先进人物事迹报告等。

(二)校外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分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参观渡江指挥部、烈士陵园;历史教育:参观博物馆、李府、包公祠、名人馆等。

(三)实践教学的开展

根据每学期实践课的不同形式和内容,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组织实施,以期增强本课程实践课的实效。

1、校内实践的课堂实践部分,由教研室统一做好规划。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确定实践课的主题、实施的时间、开展的途径、相关资料的保存、成绩的计算等等。任课教师负责在授课班级中组织实施,如有特殊情况,再由教研室进行协调。

2、校内实践的第二课堂部分。由教研室成员经商讨做好相关的计划,然后上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获批后,和其他教研室统一进行。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负责组织,并做好和相关单位的协调工作,例如教务处、学生处等。授课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具体实施。

3、校外实践部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出面组织,相关任课教师全程参与,负责具体操作。具体包括以下主要工作:做好和学生所在院系的沟通工作;和所需参观或考查的单位进行联系;进行相关过程性资料的保存;将保存的资料上交实践教研室等等。

四、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总学时的情况,实践教学安排6学时。(具体内容根据授课情况可适时调整)

实践内容

课时

考核要求

备 注

观看录像《复兴之路》

2

写观后感

在教学期间播放

组织一次讨论会

2

写发言稿

结合教学进度安排

组织一次社会调查

2

写调查报告

利用节假日进行

五、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考核学生实践成绩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主要以学生参与程度、实际表现为依据;结果考核主要以学生参与的心得体会(书面形式)、具体组织实施的计划安排(总结报告)等为依据。学生讨论和多媒体展示的材料,全部批改,并以百分制记载,作为学生的该课程学分成绩之一,占平时成绩的40%,纳入课程总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