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暑期“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开展磨课活动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8-28 】

为深化“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8月26——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于东语楼306教室开展为期两天的暑期集体磨课活动。副院长倪胜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

活动启动环节,倪胜结合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的育人定位,明确本次磨课需聚焦 “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 的核心目标。在核心授课展示环节,各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特色,依次进行授课展示,每人授课时长为35分钟,打造了各具亮点的教学场景。

李忠庆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讲解第二章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他通过对比不同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思考 “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 的辩证关系。

张亚萍围绕第三章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采用 “影像+故事” 的教学模式。通过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典型案例,系统阐释了中国精神中 “创新精神”“奋斗精神” 的时代内涵。让学生深刻理解 “精神力量如何转化为强国动能”。

姚清华在第三章第二节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教学中,聚焦 “理性爱国” 这一关键议题。通过分析 “青年志愿者参与国家建设” 等正面案例,引导学生树立 “爱国需有情怀、更需有理性” 的正确认知。

陈晨以 “改革创新” 为核心,讲解第三章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通过实例拆解 “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升” 的路径,鼓励学生将改革创新意识融入日常学习生活。

刘欢欢讲解第四章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课程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实例,拆解 “价值追求时代内涵、共识凝聚、个人践行路径” 三大内容。

张家玥以“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为重点,讲解了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等相关内容。在教学设计上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实践性,既梳理了重点内容,又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块内容。

最后,全体教师复盘授课内容,针对 “理论衔接自然度”“互动环节时间把控” 等问题,共同制定了改进方案,进一步明确教学思路,完善了以 “育人实效” 为核心的 “特色授课+精准研讨+靶向改进” 的模式,同时优化了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更精准对接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求,做了一次集教师团队教学智慧的历练。

(撰稿:刘欢欢 审核:王有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