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了解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全方位挖掘改革样板村庄中的育人元素,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的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和民情。11月30日,安徽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26名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有炜的带领下,赴肥西县小井庄、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开展改革样板研学活动。从小井庄到小岗村探寻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研学第一站是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小井庄是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1978年小井庄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从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我院教师在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讲解员的解说下,重温当年小井庄人冲破禁区,锐意改革的历程,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小井庄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象征着党员干部带头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改革与创新之精神。

研学第二站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11月30日下午我院教师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整个大包干历程背景、发展过程及社会影响,沉浸式感受“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变迁史,对小岗人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肃然起敬。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教师们边看边听,体悟沈浩同志艰苦奋斗、锐意改革的精神和一心为民、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质。在沈浩同志纪念馆前,全体教师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庄严宣誓。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站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观察小麦长势的田间地头,耳边回荡着“当年小岗村的大包干,是中国改革的一声春雷”的话语,更为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吕计跃博士,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写在小岗村大地上的精神所感动。

通过本次改革样板村庄的研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对于中国农村改革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把小井庄和小岗村敢于创新,敢于改革的精神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践行“大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推进安徽外国语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撰稿:方彩虹 图片:崔玉珍 审稿:王有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