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追寻红色足迹 感悟信仰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赴皖东烈士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实践研学

【来源: | 发布日期:2024-12-02 】

 

追寻红色足迹,感悟信仰的力量。为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12月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赴皖东烈士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实践研学,切实感悟党史学习教育给人带来的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艰、担当之要。

上午,教师们来到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皖东烈士陵园,教师们先后参观了半塔保卫战旧址、纪念塔、皖东革命纪念馆、刘少奇纪念馆、新四军二师纪念馆。

陵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城东北30公里半塔镇,地处苏皖两省五县交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1940年3月下旬,国民党顽固派进攻新四军第五支队在半塔的留守部队,我军在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江南指挥部陈毅率领下,对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予以坚决反击。沉着应战,以少胜多,取得半塔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敌人消灭新四军江北部队的阴谋。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奠定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陈毅同志对半塔保卫战给予很高评价,他说过,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就有了黄桥。

在讲解员的带领和解说下,教师们仔细观看一幅幅历史照片、一段段文字资料、一个个史实场景,瞻仰烈士风范,追忆烈士们的丰功伟绩。

下午,教师们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陵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丘陵中岗,占地20.2公顷,在其全长1500米的中轴线上,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纪念馆、忠魂亭等依次展开,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

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至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2年间,这里成为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有近十万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志士在此被杀害。其中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988年7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建成开放。同年,雨花台烈士陵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陵园在当初的奠基碑原址上建起了雨花台烈士纪念碑,42.3米的高度代表着南京在1949年4月23日解放。

步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大学生志愿者和小小讲解员的解说下,教师们走近邓中夏、恽代英、冷少农……,感悟年轻的雨花英烈们面对险恶的斗争环境和凶残的敌人,不顾个人安危,威武不屈,坚定不移,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信念,教师们深受感动和震撼。

此次实践研修活动受到教师们的好评,一致表示要将所学所研转化成具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做好“三进”工作,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革命道德和革命精神,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传递给青年大学生,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和初心使命扎根于青年大学生心灵深处。

(撰稿:张俊 图片:崔玉珍 审稿:王有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