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更好地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6月8日下午,安徽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五楼会议室隆重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整体性研究》研讨会。会议由项目主持人、院长助理赵业丽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采取专家专题发言和与会人员现场交流讨论的形式。首先,张恩志副院长做了主旨发言,他说,实践教学是高校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实效、提升教师能力大有裨益。我们应从这样几个方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第一,提高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第二,系统规划和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第三,打造一支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指导教师队伍;第四,保障经费收入。张院长强调,系统规划和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具体的教学大纲、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规划一定的课时和学分等。张院长结合我校的实际,进一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色,从课堂专题和校外专门实践两个方面具体介绍我院的实践教学开展情况以及下一步的规划和设计。
狄成杰教授建议在实施过程中,从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置落实上下功夫,建议学院在实践课教学大纲,实践课时设置,按照教育部规定,落实保证课时开足。在具体落实上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在保留原有传统实践项目基础上,增加实践点,例如,结合思政课教学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农耕文化,劳动教育,科学教育,法治教育等活动。建议把相关博物馆资料制作成模板,选拔大学生讲解员,组织开课班级全体学院进行参观学习。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高璐教授认为,让大学生讲一堂思政课,让学生更好地悟深、悟透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胡敏兰老师认为,加强实践教学和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从几个方面着手:重视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践履型实践教学形式,而不应局限于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常规形式;加强同团委、学工部、二级教学单位等部门的协作,充分整合并利用学校实践教学资源;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促进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稳定化和长效化;探索生活化的实践教学形式,使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丁晨老师认为,整体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同时,整体实践教学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育功能、宣传功能、沟通功能和现实功能之间的联系充分融合并发挥其更大的育人效用。方彩虹老师认为,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应围绕专业特色做文章,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要积极整合区域社会大思政课教育资源,充分结合实际,开展差异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张玉老师认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一步步打通学校与社会的壁垒,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衔接,将地域红色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把思政课堂搬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最真实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使思政课具有现实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教育力,让学校的思政课堂真正“动起来、走出去、火起来”。周丽丽老师认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形式上比较传统,单一,缺少创新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时效性都有待探讨。石玉娟老师认为,“实效性”是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应该成为所有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倡导学生自主实践,更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并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李秋芸老师认为,认识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目的是检验认识,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研究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分专业和个体分类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科研过程,在学生中建立思政课兴趣团队,激发学生通过研讨让思政课走出课堂。刘家韦老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学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参观、调查、访问、慰问、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的发展,同时检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王萍老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校对⼤学⽣进⾏德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标之⼀就是促进⼤学⽣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实践过程,⾏为实践对思想品德的养成有基础性的作⽤,没有通过⾏为实践的锻炼任何良好的思想品德都难以养成。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进⾏⾏为实践,可以加深⼤学⽣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张俊老师认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三大基本形式实施。一是课堂实践,如主题演讲、红色影视作品赏析、课堂情景设置和案例讨论等,通过课堂实践加深理解,探求新知;二是课外实践,如开展社会调研、勤工助学、参加“青马工程”的研学,投身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学以致用,锻炼能力;三是虚拟实践,参与以网络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远程学习、在线课堂等,在虚拟实践中充实与提高。实践教学通过实践达到育人的目的,实践是必需的平台,但绝不停留于实践本身。我们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不否认其理论的指导性价值,而是要坚持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最后,赵业丽老师做了总结,她说,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趣味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有效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在实处。(撰稿:赵业丽 图片:刘家韦 审稿:张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