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同向同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携手并肩构建“三全育人”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4-20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安排, 我院于4月19日晚利用QQ群组织全体教师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学习讨论会,本次讨论主题是“同向同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携手并肩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我院全体专任老师参加了集中学习研讨,本次会议由张恩志副院长主持。

张恩志首先介绍本次讨论会的背景和意义,课程思政建设是今年教育部高教司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学校目前推进的重点建设任务。作为马院思政课教师应该如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这是需要我们大家思考的课题。

与会人员围绕我院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积极展开了讨论。

周丽丽老师指出,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说明、教学设计、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作为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同时也要将思政元素与其他学科专业相结合,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方彩虹老师强调,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天职。如果说教师讲授课程理论知识是授业解惑,那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传道育人。如果说学习课程知识内容本身是教人求“真”、求“美”,那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人求“善”。从这个意义上看,课程思政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教人“求真、求美”与“求善”的统一、“授业、解惑”与“传道”的统一。

冯丹丹老师认为,实施“课程思政”,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大纲,逐步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架构。所有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

朱海霞副教授建议,要努力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统筹协调发展,两者统筹协调的关键一方面在于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另一方面就是思政课程里嵌入专业教育元素。就思政课程而言,改革的入口可以基于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延伸思政教学与专业成长融合的专题式第二课堂,效果会较为明显。

赵业丽副教授结合自己的授课和学习体会谈了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她觉得课程思政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课程思政,不是具体的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生拉硬拽,而是有机融合、无缝链接。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内容就会很丰富,很饱满,也很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高璐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课程思政,课程是关键,要秉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融入课程”的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内容纳入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色,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

其他与会人员纷纷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课程思政的推进首先应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张恩志总结强调,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既要上好思政课程,又要在课程思政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主动和专业课教师结对,帮助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授课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帮助他们有机融入课程教学。通过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组织教学沙龙等形式,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通过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保障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而构建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格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一定贡献。

通过集中学习讨论,我院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提升了认知,更新了理念,统一了目标,为下一步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撰稿:周丽丽,图片:张健/审稿:张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