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大的改革力度办好思政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8月2日—8日,马建省、胡敏兰两位老师与全国47所高校思政课教师到美丽的“冰城夏都”——哈尔滨,共同参加了由教育部社科司指导、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黑龙江大学)承办的第24043期“尔滨向北看”主题实践研修活动。

研修班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黑龙江生动实践,坚持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和实践效度的有机结合,历经7天,行程1000余公里,开展3个专题教学:“向北开放新高地—构建龙江高水平开放的经贸合作路径”、“如何让思政故事‘走新’又‘走心’”、“案例教学法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10个考察点(普京总统访哈路线:苏联红军纪念碑、哈尔滨音乐博物馆、中俄文化交流基地、中东铁路博物馆(横道河子)、绥芬河国门:三代国门的历史变迁、绥芬河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中东铁路记忆馆(绥芬河)、嘎丽娅纪念馆、新政协筹备旧址:马迭尔宾馆),生动展现黑龙江省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发展战略中“创新、开放、绿色、勤廉”的独特优势,传承黑龙江大学“根于延安、源于抗大”的红色基因,引导思政课教师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教学自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致力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本次研修班以“尔滨向北看”为主题,通过“听、看、思、鉴”四字方式,用双耳倾听理论研修讲座和实践教学宣讲、用双眼去看黑龙江外贸发展量增质提的典型做法、用心思考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以及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借鉴黑龙江大学在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功经验,强调跨学科视角下的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讲好讲活新时代的故事,让思政故事“走新”又“走心”。

7天的研修活动,重温了黑龙江省的发展历史,以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不朽价值,全面展现了新时代黑龙江的新变化以及黑龙江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使命上的新担当和新作为。以此为契机,要把“尔滨向北看”的案例合理融入到新学期的教学课堂中,提高理论自觉和教学能力,努力成为一名“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同时,作为思政课教师,既要把理论讲通透,也要把情感讲充沛;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魂脉”,又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撰稿:马建省 图片:胡敏兰 马建省;审核:王有炜 赵业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