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 正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规划

【来源: | 发布日期:2009-09-15 】

(1)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和培养的主要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2)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以思政教研室为主,思政教研室现有专兼任教师20人。从学历层次看,研究生以上学历18人;从科研能力看,团队教师主持省级以上各类科研课题共3项,校级课题2项;院级青年骨干教师5人,思政部骨干教师2人。从目前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团队是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在学院的整个教学科研活动中,不断地发挥着积极地影响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观念,而难点在于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能进一步入脑入心,收到更好的实效。为此我们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致力于本课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方面,我们不仅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方面,在充分体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之外,我们组织全体教师编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辅导资料,把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厚实、更具生命力。

在教学规律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教育体系,把“系统照本宣科”改为专题讲授,在专题中讲出“系统”。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要改变过去就理论讲理论的做法,引进多种教学法特别是案例教学法。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以及学生普遍关注的案例和各种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澄清理论上的是非。

在教学途径和模式方面,确立了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把课外指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同时我们推进“读书、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要求教师课外指导学生社团等。通过读书报告交流、小论文写作以及课外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改革,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3)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新方案的实施要求,结合新方案的实施情况,把本课程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理论性、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精品课程,真正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服务。总体目标主要包括:对新的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与研究,充分体现新大纲的教学要求;加强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探索,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合理、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新型教师队伍;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力争使本课程在这几年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在学院具有较深影响的课程,并积极向院级精品课程迈进。

(4)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教学队伍建设方面:争取在五年时间内初步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专任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比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功底,善于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充分了解世情、国情和民意,熟悉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而且能够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教学内容建设方面:在充分体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之外,我们组织全体教师探索、研究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厚实、更具生命力。

教学手段和方式方面:首先,我们要改变过去就理论讲理论的做法,引进多种教学法特别是案例教学法。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以及学生普遍关注的案例和各种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澄清理论上的是非;其次,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探索与运用。开发与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资料和图片,购买相关音像资料,借鉴其他兄弟高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发适用我校师生的多媒体课件,并在实践广泛运用,以此增强教学效果。

教材建设方面:选用教育部编写的优秀教材;使用与课程配套的参考资料;5年内编写相关辅导教材1-2本。

教研、科研建设方面:注重对教师教研、科研意识和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计划未来5年内,课程组院级教研、科研立项不少于4项,省级及厅级立项不少于3项,年均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次数不少于2次,年均发表论文数量不少于5篇。

(5)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根据教学情况需要增加其它资源。(2009年12月)

学生优秀调查报告选登。(2009年12月)

进一步增加学生课外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材料。(2010年6月)

完善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资源。按照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将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体化的有机整体,加快建设网络资源。(2011年10月)

(6)课程建设的进度安排及人员分工

2009年8月至12月,优化和丰富教学资源,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孟祥坤、刘芳、唐书圣、王亚球负责)

2009年8至12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定期举行专题教研活动。(赵彩英、孟祥坤负责)

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建设电子教案和相应的试题库,加快建设学院教学课件,全面改善实现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案刘芳、王磊负责,试题库由孟祥坤、唐书圣、吴芬芬负责)

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组织教学研讨会,研究、交流课程和团队建设经验。(赵彩英负责)

2010年4月至10月,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赵彩英、孟祥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