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网站首页 > 院部信息 > 正文

ANHU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规划

来源:      时间: 2009-09-15     热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规划

1)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的精神而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概论》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2)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以思政教研室为主,思政教研室现有专兼任教师20人。从学历层次看,研究生以上学历18人;从科研能力看,团队教师主持省级以上各类科研课题共3项,校级课题2项;院级青年骨干教师5人,思政部骨干教师2人。从目前来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团队是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在学院的整个教学科研活动中,不断地发挥着积极地影响作用。

本课程主要有两个难点:其一来自教学内容。就是对学生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让他们能够明白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学生的思想行动自觉地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同时,通过教学,还要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其二来自教学效果。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难题:就是如何把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讲深讲透,讲明白讲清楚;就是如何处理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保证既要把理论讲清楚,又避免纯理论的枯燥无味,既要联系实际,又要避免脱离理论的空谈;就是如何高质量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成果的“三进”工作,增强本课程的实效性。为解决上述难题:我们形成了初步方案。其一是建设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促进师生互动、讨论研究来调动师生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吸引力。其二是探索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性、增强课堂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其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等环节来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其四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对本课程中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设立科研课题,集中力量进行解决。

目前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第一,如何做到教学与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的紧密结合,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针对性,仍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第二,如何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枯燥的通病,将课讲活,使课堂氛围分外活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满意率,使这门课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这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有的教学规律,同时当前教育的环境和教育的对象均有较大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对之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这就必须以教学研究为依托,并将教学经验、特点、成果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

3)课程建设目标

坚持创新观念、树立精品意识。通过课程建设,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建设成具有实力较为雄厚的教师队伍、科学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优良的教学管理的课程。努力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4)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岗位群需要,人文素质和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知识目标和任务:

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能力培养目标和任务: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当今中国的实际、时代特征和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把学习科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其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进行理论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启迪和训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情感、价值观培养目标和任务:

理论联系实际,是要着眼于帮助学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

通过教师坚定的信仰、饱满的精神、生动的语言、严密的逻辑、透彻的说理、丰富的感情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概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听、愿意学,主动问、主动学;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坚定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掌握和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承担起历史使命,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步骤:

本课程的建设将在以下方面同步展开:

拟按照教育部05方案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论体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平台。

拟在新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理论教育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知识点加入色香味俱佳的课堂内容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去,从而凸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魅力。

在课程负责人和教授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同时充分发挥主讲老师各自的教学特长。

进一步充实完善文献资料和建设网上学习系统。

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活动,力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机地融合在课程教学中。

5)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根据教学情况需要增加其它资源。(2010年12月)

学生优秀调查报告选登。(2010年12月)

进一步增加学生课外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材料。(2011年6月)

完善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资源。按照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将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体化的有机整体,加快建设网络资源。(2012年10月)

6)课程建设的进度安排及人员分工

2010年8月至12月,优化和丰富教学资源,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孟祥坤、刘芳、唐书圣、王亚球负责)

2010年8至12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定期举行专题教研活动。(赵彩英、孟祥坤负责)

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建设电子教案和相应的试题库,加快建设学院教学课件,全面改善实现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案刘芳、王磊负责,试题库由孟祥坤、唐书圣、吴芬芬负责)

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组织教学研讨会,研究、交流课程和团队建设经验。(赵彩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