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ANHU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逆行而上,抗疫育人——记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安外人

来源: 校党委宣传部      时间: 2022-04-13     热度: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安徽外国语学院涌现出一批坚守基层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他们迎难而上、不退缩、不放弃,用坚守与担当谱写了一曲曲抗击疫情的激昂战歌。

——关键时刻有担当、危难关头显本色的学工人

郑琼,这是一个视责任重如山,疾步如风的学生守护人。4月3日中午,她接到学校的电话,来不及思考,来不急与家人商量,来不及叮嘱女儿的学习,第一时间赶赴到学校。她带着团队,坚守着拥有1400多名学生的楼宇,每天穿着密不通风的防护服,一站就是数小时,组织学生有序排队、核验健康码,校对数据,协调处理现场各种突发状况。作为英语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她还要协调处理本院各种各样的学生问题,常常是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不停歇。她的坚持,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直呼“她在发光”,同学们亲称她是“最爱的书记”。

张本涛,经验丰富,爱生如命的坚强汉子。数十天如一日,每天凌晨领取防疫物资,布置核酸检测场地,当一切工作就绪,太阳才刚刚升起,随后便迎来一天的忙碌。这一切的努力和有心都只是换来学生能时刻安心。他说到:2003年非典,我是一名学生,很多老师守护着我们,让我感到安心温暖;今天我是一名老师,竭尽所能,保护温暖我的学生,只要他们好,我就好。

杨卫东,一名留校才几年的95后辅导员,帅气小伙。每天穿着厚闷的防护服奔赴在楼宇中,“戴好口罩、提前打开安康码、保持一米距离、穿长袖长裤、不要穿拖鞋......”每天近千人的核酸检测的引导工作。这名被学生爱称为“小肥羊”的帅气小伙,因长时间带“装”工作,腰部出现疱疹,他没有和任何人说,默默地坚持,直到看见胜利的曙光。问他累不累,他笑道,“学生的一句‘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守护校园’,我瞬间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高旻,刚刚走上辅导员岗位的“00”后轻柔妹子。在面对疫情来袭,为了保护那些可爱的娃子们,她毅然决然踏上抗疫一线。长时间的工作,高强度的压力,让她一度晕倒在自己的岗位。清醒的后,她第一时间考虑的依然是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我做。那轻柔的声音透露着坚毅,感人心弦,让人心疼。

张诗琪,一名不断挑战自我的女生。她,每天都会早早出现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用无畏风雨的言行守护着学生。第一次近距离的面对疫情,她有担心和害怕,想到学生的平安,内心就变得坚如磐石。她主动承担志愿者的工作,每天从一楼到六楼保证学生不漏检1人,每天20000步为学生送药送物。“如果爱便深爱,如果深爱便用心去做”,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对教育事业的这份热爱。

胡礼盼,迎难而上,无畏无惧的“硬核”。他所负责的是学生数最多的楼宇,1400余人。他无惧苦累,白天逐个开展敲门行动,核查学生信息、安康码信息,确保全楼核酸采样有序进行;帮宿管分发餐食,为学生运送生活急需品;主动去接回校外隔离的学生。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熬夜至凌晨制定第二天的工作方案。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一个伟大的榜样。

感动的学工人还有很多,有通宵达旦熬夜协调、嗓子嘶哑的刘沪娣;有面对孩子哭呼要妈妈、强忍泪水投身工作的毛浩然;有含泪离开牙牙学语的娃娃、含笑为学生做情绪安抚的姚连玲;有线下防疫、线上护“心”的陶婉;还有那些黄码变绿码后、即刻请战的一众学工人......

这就是学工人,任何威胁学生安全的都可能是他们的“敌人”,任何需要保障学生防疫安全的地方都是“战场”。

——三尺讲台讲责任,一线抗疫显温暖“教书匠”

赵有广,一群00后花季大学生的守护者。作为一名年逾花甲的老教授,在4月3日疫情发生后,主动请缨,分保一栋学生公寓楼,负责组织本楼每天的核酸检测以及其他事宜,坚持与师生们相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作为国际商务学院院长,在做好包保楼宇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部门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爱好写作的他,撰写了《疫情下美好的校园,有那么一群美好的人》,文中他动情地写道:“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一批静好的人在无悔奉献;疫情下的校园仍是那么美好,是因为有许多人在努力工作”,鼓励着和他一起战斗的老师们。脱下厚厚的防护服,疲惫的他依附在阳台上吹上心爱的萨克斯,让静默的校园多了一丝生气,给师生带来欢悦。

张恩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传播者。作为思政课教师与管理者,疫情大考中,逆行而上入驻校园,在办公室里“安营扎寨”,践行着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在核酸检测现场,他与其他志愿者一道布置场地、维护秩序;在送餐现场,他穿着密闭防护服快步疾行,不计衣服湿透,只为同学们快点吃上可口饭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他时刻关注课程教学,提出要将疫情防控中的鲜活事例作为素材融入课程教学,共同构筑线上的疫情防线,发挥思政课课程育人的作用。

走下讲台,身执白衣,化身战士。有奋战一线、率先而为的李瑞华;有逆行而上、统筹教学的刘丽;有推进工作、深切寄语的张文凤......

——后勤服务竭全力,日夜奋战确保障的“大后勤”

费晓燕,笑对一切,乐观向上的资产管理处工作人员。她以校为家,日夜奋战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她密切配合疫情防控部门,尽可能多方筹集疫情防控所需消毒液、医用酒精、口罩、测温仪等专用紧缺物资,调配各部门需要的物质。白天,她振作精神,奔走在各个角落,随时关注各方对物资的需求,总是第一时间把防疫物资配送到位。晚上,她常常一个人依然在办公室忙碌到更夜,准备第二天的防控物资,灯光下她孤单忙碌的身影,却是抗疫师生心中最温暖的陪伴。

杨自琴,一位立足岗位十余载的宿管阿姨,一位学生心目中优秀的“妈妈”。疫情突至,她和她的两位同事,日以继日地为1400多名居楼隔离的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倾心服务。她用亲和的言语、爱的深意安抚着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她用削弱的身躯,扛着几十斤的消毒喷洒器,从一楼至六楼,一日多次消杀;她日复一日分发口罩,维持核检、三餐秩序,守护着孩子们的安全。她的笑容和关怀,让学生坚信“风雨后彩虹,春暖时花开”。

“黄妈妈”,学生总是喜欢这样称呼12栋宿管黄增兰。疫情期间黄增兰和她的搭档,肩负着12栋1200多名学生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勤恳负责,以“负责”守护生命。每天休息三四个小时,奔波于楼道间进行消毒检查、协助医务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千叮万嘱注意安全,及时送餐给没有领的同学,一遍一遍地清理垃圾,保持楼道卫生。一句“我是农村人,我不怕苦”,用朴素的语言做出最真切的防疫行动。

一群默默奉献的后勤人员在努力着,有近在咫尺而不能回家、披星戴月连轴转的凤露露;有日夜守护在值班室、处理身体不适学生的李媛媛;有日夜巡视、守护校园围墙的张余宝......


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可敬的人中,有党员、有群众,他们都是一群普通人,但却不平凡;他们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伴侣,他们是一群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但却不简单。没有生而勇敢,只有选择无畏。他们,体现着安外人履行使命的能力,展现着新时代安外人的担当,抒发着安外人的精神和价值观。

为你们自豪,为你们骄傲,为你们在心底深深地祝福,因为有你,有你们这一批可爱的人,我们的学生更加安心、学校更加安宁,社会更加安稳。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今的坚守和付出,只为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相信我们携手同心,一定能够共渡难关!(撰稿:吴福寿 审稿: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