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集结号
——我院洪增流副院长参加“产教融合发展国际论坛”归来谈体会
我院洪增流副院长参加了4月24—26日在河南举行的产教融合发展国际论坛,本站记者特对他就参会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了采访。

问:洪院长,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什么?
洪:如论坛的名称所显示,本次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旨在通过建立教育界、产业界、学术界与各级政府共同参与的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全球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支持地方高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人才,探索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理人才结构。
问:你对这次论坛总的印象如何?
洪:我感觉是政府重视,规模宏大,讨论深入,影响深远。参会的有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河南省人民政府领导,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负责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领导, 来自德国、英国、芬兰、印度、荷兰、韩国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30多位专家学者,来自20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44个行业企业的企业家,高校的书记、校长,9个地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国内相关领域专家,27家新闻媒体等500多人与会。
问:请谈一下你参加这次论坛的收获。
洪: 这次会议重要收获之一是聆听了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作的重要讲话。鲁昕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要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针对如何深化产教融合,鲁昕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学校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性和主动性,牢牢把握建设应用技术型这一转型发展的目标,将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为学习者创造价值作为转型发展的评价标准,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二是希望地方政府更好发挥支持作用,促进地方产业和高校双转、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双赢;三是希望行业企业能发挥好积极能动作用,为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四是希望共同建立转型发展的良好环境。她呼吁社会各界和积极参与到转型发展这一教育改革的重大进程中来,为建设结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问:这次论坛参会人数众多,是如何进行的?
洪: 论坛分主场报告、分论坛报告,嘉宾演讲,论坛交流等形式,开设11个分论坛。在二天的日程中讨论了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之路、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经验、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的合作、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挑战等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论坛围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国际经验”、“行业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共赢”、“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与教育战略”等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安徽省教育厅李和平副厅长在会上作主旨发言,报告了安徽省高校转型发展的经验和试点工作的推进情况,在会上引起热烈的反响。中海油、三一重工、机械工业协会等行业企业介绍了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谭天伟,以及来自中国教科院、中华职教社、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专家就产教融合发展战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应用技术型高校标准体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德国等23名国外专家介绍了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对推动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在4月26日论坛闭幕式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指出,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教育部将积极的推动政策的创新,营造转型发展的环境,为转型高校大力提供各种资源的支持。他希望地方政府以最大的努力支持改革,真正让所在地应用技术高校成为自己的大学,为城市创造经济社会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我认为这次论坛如同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吹响了一次振奋人心的集结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