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管理 > 学子风采 > 正文

国际旅游学院优秀毕业生展播——王之洋

【来源: | 发布日期:2023-07-17 】

王之洋,中共党员,安徽外国语学院(国际旅游学院)2018届毕业生。现任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经营部项目经理,销售工程师,该公司2021年公司实现年度营收1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科技型独资企业,玻璃生产线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左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级绿色工厂,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国家单项冠军产品企业,国家级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现任合肥市旅游协会会员,研学指导师,导游。

从大学时期就读旅游管理专业到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从一位文艺青年到就职央企,王之洋每一次转型,都像在登山,每一步都在爬坡,每一步都有新风景,在自己的行驶轨道上不断寻求突破,而对他来说,在安外的大学岁月,不仅是他一生难忘的重要经历,更是给了他“把握好当下,才是对过往最好的答复”的青春记忆。

优秀青年当红不让

在江西龙虎山从事商业运营期间,他围绕源自客户、成就彼此、共创生态的新奥之道,积极开展精准招商、靶向招商,着力招大引强,热情服务客商推进项目落地。2019年之前他就职于江西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该景区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就职于江西省新绎旅游公司担任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综合管理部副经理,招商策划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务,负责运营管理龙虎山道养小镇古越水街招商工作,龙虎山道养小镇古越水街从2019年2月开街试运营起,截止2020年初,出租面积达4.2万多平米,已出租比例达72.4%左右。街区总客流量190多万人/次。有效消费85万单,消费转化率突破45%,夜间经济蓬勃发展。烧烤美食音乐节、泼水节人流量最多一天达5万人/次,突破龙虎山历史人流量顶峰,造成龙虎山到鹰潭市区方向20年来首次夜间堵车,“十一”期间累计人流量25.31万人/次,在央视、江西日报等媒体累计创1500多万曝光量,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

2021年他所在的公司积极布局发展,目前已形成包括非遗文化、网红游乐、舞台演绎、特色餐饮、研学教育、酒店住宿等丰富业态,实现客流量每年24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二次消费,开启了龙虎山全时旅游新体验。2021年8月,以入选江西省首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次申报成功,得力于他为街区整理的前期申报材料,以“夜间文旅融合”为话题切入点,巧妙聚合“文、游、食、购、娱等消费业态”这一特点形成申报资料。

在为公司进行材料整理时,王之洋不以虚构数据换取目光为准则。坚持以“整体规划,考虑设计,文旅融合”。这正是他在大学学习中探索出来的“规划与开发”的理念,贯彻他的职业生涯。安外学习生活的这几年,王之洋不断地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以“解渴”,他坦言“学习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衔接、运用、提升自己,成为公司笔杆子和储备干部”,是促使他职场左右逢源的关键所在,从2018年开始先后获得新奥大学自驱英雄,优秀通讯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员工,旅游电子商务优秀学员,优秀青年等荣誉。

但是,”打工人“这条路并非一片坦途,王之洋也经历过职场洗礼。2020年,他在招商管理与街区领导理念上出现分歧,最后他选择退出从招商管理转型到综合管理。一年的沉寂后,王之洋最终放下对旅游行业的热爱,2021年他选择离职,目前就职一家央企驻蚌单位,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他目前就职的公司拥有了中国玻璃装备行业领军企业。

点滴回忆再起涟漪

当被问到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安外时,王之洋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自己的大学时代,一心想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就选择了省会城市合肥,喜欢旅游和摄影,最后选择了安外。

“在当时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当时一到法定节假日新闻就会铺天盖地的报道景区景点人山人海,想着可以去全国各地,有条件的时候还可以出国旅游,最终选择了安徽外国语学院,选择了国际旅游学院。

大学期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王之洋毫不犹豫地吐说——把握好当下,用于担当。

从刚开始进入大学时的懵懂,到之后追寻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王之洋用青春的热血不断试错。由最初的第一篇名为“颠覆,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新闻稿在学校官网报道后,他慢慢走上了学生记者的道路上,后来进入学生会,外苑报社,再到后来成立校报记者团,安徽外国语学院青年传媒联盟都有他的身影,在被问到在社团的那段日子什么最难忘?王之洋这样说:“我与校报接触有三年多的时间,从外苑报到后来安徽外国语学院报,在这段时间里我一共参与发行校报近30期。在这个圈子里待时间久了,把圈子里的人看成了“自家人”。曾经在我的一篇拙文里这样写道:“我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你爱上他了,不愿意离开,却剪下一季青春,留在安外。作为校媒人,我们共同拥有一段一起奋斗的日子、一起玩耍的日子,我们一起参加社会实践、相约采访座谈,我们有难忘的“素质拓展”,也曾被老师们批得惨不忍睹。那些日子,值得我们一辈子珍藏。”

王之洋说,“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大学时光从来不是一个人在走,一日为师,终生不忘”张华,徐桂香,吴福寿,高淑香,牛芳芳,戴艳云,李翠梅,郭芙蓉,操基栋,余仕华,程欢,程春霞,张拓等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成为他步入社会的敲门砖。学姐学长一般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加之兴趣所在,王之洋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也正是这一时期的挖掘积累,他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光明网,安徽网,安徽青年报等央媒省媒上发表新闻20多篇,在网易,搜狐,百度,安徽大学生网等新闻网站发表、编辑新闻近百篇,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三等奖学金,校四等全额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安徽省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优秀学员,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多项,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品学兼优毕业生等,期间他负责艺术与传媒学院辅导员工作,用青春浇灌青春。

安外的学兼中外知行合一让青春飞扬的王之洋快速成长,“我们不是要靠读书改变命运,而是通过读书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个关注人生成长的人在一个充满学术氛围关注学生成长的大学上学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安外对于他来说虽然不是未来生活的”免死金牌“,但却是他走向更好生活的一张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