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关怀,让高校学生工作者们倍感振奋。而我们高校辅导员,作为与青年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肩负着做好青年工作的神圣而光荣的任务。高校辅导员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和爱护青年的要求?首先在于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的定位,即《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明确提出的: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相较于教育部24号令提出的“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43号令的定位更加明确,增加了“成才”“生活”4个字,却将辅导员作用发挥的领域进行了更加细致、更符合逻辑的规范。辅导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要关心学生的健康生活,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能够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在学生生活中要能够成为“知心朋友”。
我们常说,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的人。一个是物理意义上的近,固定办公室,好找,电话也好打;另一个是指心灵、情感方面的近,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辅导员老师的微信里,学生亲切地称他们为X哥、X姐,这就是一种朋友般的关系。同时,辅导员也是老师,这就意味着辅导员自己要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内涵,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更要深入学生、贴近实际,关心帮助学生,切实解决他们在学习、就业、心理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困惑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到确切的温暖、真实的关怀,成为他们超越一般层面和水平的朋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对于“师”和“友”这两个角色,老师们一定要辩证地把握好、区分好。完全混为一谈或者顺序颠倒,容易在学生群体里丧失威信和公信力,甚至贻误工作。辅导员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一名教师应有的原则、立场、知识,乃至言谈举止,穿衣打扮也要有一位老师的样子。不能为了理解而盲从,不能为了贴近而迎合,不能为了一团和气而没有原则。辅导员老师对同学的关心爱护并不是一定要体现在一些浅显的方面,如果能树立一个好的形象,让学生真正受益,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关爱和理解。所以,做好一名辅导员,就是要先师后友——该严时要旗帜鲜明地严,该管时要理直气壮地管,该爱时要毫无保留地爱!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一线工作者,我们要始终牢记,最根本的就是要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作为自己工作出发点,做到在教书中提升个人素质,在育人中净化自己灵魂。同时我们应努力争当“立德树人”的改革促进派,转变工作思路,加强问题研究,善谋解决之道,始终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的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当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心人和引路人。同时通过丰富的寓教于乐活动,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并将报告内容纳入学生学习计划,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到学用结合、学做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004年的16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2016年的3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这也让我们对辅导员亦师亦友的特点作了更精辟地阐述,就是要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也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我们不是代替学生做出选择,而是在更高的高度与更宽的广度上给学生指导;我们不是盲从与迎合,而是要用自己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积极的“三观”进行言传身教;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关心关爱学生的成长上;我们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一味发号施令的指挥官,而是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实际问题的良师益友。我们所有的指引、管理、教育,最核心的内涵永远都应该是关心关爱、帮助理解,成为值得同学们信任和依靠的良师益友。
我们的工作是以学生为主的工作,与学生相处融洽,我愿努力成为学生愿意学习、追随的榜样,同时也成为学生可以倾诉、依靠的友人,成为一名对待学生“有温度、有赏识”,教育引导“有高度、有见识”,管理服务“有跨度、有知识”,处理危机“有速度、有胆识”,自我成长“有厚度、有学识”的“五有辅导员”!(文: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