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国际经济学院开展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一)

【来源: | 发布日期:2024-09-02 】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发挥专业优势、提升自身能力、勇做时代先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吃苦耐劳、自立自强、踔厉奋发。国际经济学院积极联系学生,组建志愿团队,有序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系列一关爱特殊儿童,传播青年温暖

2024年6月,学院“关爱特殊儿童,传播青年温暖”星火志愿服务队走进了合肥市蜀山区春语儿童康复中心。

志愿者们有序地参观了康复中心的学习与训练场地,接受了康复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学习如何与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有效沟通,以及如何记录访谈内容,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有用性。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倾听家长和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教育环境、医疗保障等情况,同时记录下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需求,明白多数家庭对特殊教育资源不足、专业医疗难以负担、社会融入难度大等问题的担忧。

电话回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让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和温暖,也使志愿者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特殊儿童家庭的不易,增强了帮助和支持特殊儿童的决心和动力。

系列二聚焦红色精神,勇肩时代重任

2024年7月,国际经济学院党史信使学习团前往了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参观了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弘扬了新四军第四师的光荣传统。

党史信使学习团成员们在纪念馆了解到了很多革命烈士英雄的事迹以及他们在战场上留下的遗物,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烈士们临危不乱、视死如归的精神,更加体悟到了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成员们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部分群众对新四军第四师的历史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慰问帮扶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提高帮扶效果,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党史信使学习团表示将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通过本次三下乡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温革命前辈的战斗历程,不仅让党史信使学习团成员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洗礼,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神圣职责和艰巨使命,以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脚踏实地,把爱国精神真正融入到学习实践当中去。

系列三落实垃圾分类,助力绿色乡村

2024年7月9日,国际经济学院乡村振兴队来到淮北市杜集区,开展了一场以“垃圾分类号领新风尚,绿色生活助振兴”为主题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们通过穿插一些环保小游戏,小视频采用多种形式生动形象的向村民们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详细讲解各类垃圾的分类标准以及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性。活动后,社区居民纷纷表示增强了他们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牢固了居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此外,还促进了该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实施,以及进一步推动社区经济发展。

在活动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体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责任感。他们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通过与乡村居民的深入交流,志愿者们也认识到了自己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进一步坚定了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决心。此次活动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良好形象。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支撑”,证明了高校学生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可以发挥的独特作用。未来“乡村振兴队”将持续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构建和谐美丽新乡村贡献青春力量。

系列四弘扬志愿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国际经济学院“实践团”于2024年7月10日,前往六安市金安区城北镇八里杠村开展了一系列以“弘扬志愿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身穿红色马甲、手持清洁工具清扫辖区垃圾存放点和社区角角落落。成员们充分发挥奉献精神,改善辖区居民生存环境,同时向周边群众进行宣传,以实际行动引导他们参与到环境治理工作当中。此外,志愿者们也定期探访社区内的高龄、独居老人,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在实践的同时,实践团成员精准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紧扣人才引流、能力培育、团结凝聚等关键环节,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我院学生切真切实做到理论实践与相结合,在理论中收获,在实践中成长。

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锻炼机会,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历练。实践团成员们以身作则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青春筑梦”的誓言,提高了新时代高校学生的主动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让新时代的社区服务更有温度,让志愿之花绽放在社区的每个角落。

国际经济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因各位成员们的努力而取的圆满成功。他们克服酷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红色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志愿成员们纷纷表示将继续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学以致用、躬身实践。

(撰稿:朱巧云 审稿:蒋蔚玲、彭丽萍、高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