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基础教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基础课程的一门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全市各中等职业、高等职业、高等学校各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合肥市中职、高等职业、高等学校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鉴定和等级考核大纲对应的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站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前列,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该课程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出发,着眼于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发展步伐,我们有必要把该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作为一种社会责任。
(2)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以基础课教研室计算机教学组为主,计算机教研组现有专兼任教师9人。从学历层次看,研究生以上学历8人;从科研能力看,团队教师主持省级以上各类科研课题共1项,校级课题2项;计算机教研组骨干教师2人。从目前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团队是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在学院的整个教学科研活动中,不断地发挥着积极地影响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系统地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考证、就业面试等相关技能的训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素质的提高。而难点在于如何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能进一步入脑入实,收到更好的实效。为此我们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致力于本课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方面: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课程标准及课程考核体系、规范教学文件、教学资料和创建适用的实训教室,使得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教学内容方面,通过课程内容整合,依据考核鉴定标准,区别生源来源,编写内容适用、够用的教材(讲义),包括校本教程、实训指导书、不同院系学生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校本教材建设,确保所有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和课时内达到统一考核要求。
在教学规律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教育体系,把“系统照本宣科”改为案例讲授,在案例中讲出“系统”,理出脉络。
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过课程考试改革,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办法,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创建“题型多样化、内容合理化、选题规范化”的课堂实训习题库、理论知识作业库和考试考核试题库;建立公共学习平台,为学生充分提供课堂、课外学习实训条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课程考核目标。
在教学途径和模式方面,确立了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把课外指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方法。教师既要弘扬学生个性,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根据课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出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留足时间保障学生技能的熟练掌握。
(3)课程建设目标
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课程标准及课程考核体系、规范教学文件、教学资料和搭建适用的实训实验基地,使得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4)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教学队伍建设方面:争取在五年时间内初步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专任教师队伍。优化课程教师队伍,形成由硕士及以上学历、实际技能强、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科研及社会技术服务能力,积极参加相关领域科研课题的研究。
教学内容建设方面:在充分体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之外,我们组织全体教师探索、研究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厚实、更具生命力。
教学手段和方式方面:首先,我们要改变过去就理论讲理论的做法,引进多种教学法特别是案例教学法。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及学生普遍关注的兴趣点和各种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熟悉掌握相关知识;其次,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探索与运用。开发与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资料和图片,购买相关基础软件,借鉴其他兄弟高校的多媒体课件、软件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发适用我校师生的多媒体课件,并在实践广泛运用,以此增强教学效果。
教材建设方面:选用国家教育部编写的优秀教材;使用与课程配套的参考资料;5年内编写相关辅导教材1-2本。
教研、科研建设方面:注重对教师教研、科研意识和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计划未来5年内,课程组院级教研、科研立项不少于3项,省级及厅级立项不少于2项,年均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次数不少于2次,年均发表论文数量不少于3篇。
(5)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根据教学情况需要增加其它资源。(2016年9月)
学生优秀调查报告选登。(2016年12月)
进一步增加学生课外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材料。(2017年6月)
完善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资源。按照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将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体化的有机整体,加快建设网络资源。(2018年10月)
(6)课程建设的进度安排及人员分工
2016年4月至12月,优化和丰富教学资源,调整教学内容体系。(高淑香、王梦茹、韩玲燕负责)
2016年8至12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定期举行专题教研活动。(王梦茹、韩玲燕负责)
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建设电子教案和相应的试题库,加快建设学院教学课件,全面改善实现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案王梦茹负责,试题库由韩玲燕负责)
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组织教学研讨会,研究、交流课程和团队建设经验。(韩玲燕负责)
2017年4月至10月,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高淑香、王梦茹、韩玲燕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