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传承非遗文脉,搭建跨文化交流桥梁,9月25日上午,由文传学院副院长陈振华、院长助理楚成组织、院科研平台“非遗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中心”(简称“非遗研究中心”)承办的体验中秋广式月饼制作活动温情启幕。文传学院师生与在校留学生齐聚一堂,揉面、包馅、压模和烤制,在动手实践中解锁中国传统文化,共话文化情谊。

非遗研究中心携近30名师生一直践行“守护非遗根脉、推动活态传承”的宗旨。这里不仅是非遗知识的“研究站”,更是文化传承的“实践场”,承办校内非遗文化活动,如,漆艺、造纸、刺绣等,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非遗研究中心通过线下校园文创店(图书馆102)将师生文创设计作品进行成果转化,促进了学院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地。

在活动中,老师们向留学生们介绍了中秋节的来源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留学生们纷纷表示故事生动有趣,第一次制作和品尝中国的月饼,参与感和成就感满满。月饼作为中秋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国人“团圆”“思念”的情感密码。即便大家来自不同国家、隔着千山万水,但抬头共沐同一轮明月,手中的月饼一握,这份东方情愫便有了具体的模样。

此次留学生中秋月饼制作活动,以一块小小的月饼串联起文化与情谊。它不仅让留学生亲手触摸到非遗技艺的温度,更筑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的沟通桥梁。未来,文传学院将继续依托非遗研究中心,策划更多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让非遗传承更有活力,让跨文化交流更有深度。(撰稿:袁梦沁 审稿: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