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

【作者:| 发布日期:2024-05-14 】

“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完全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压力增加,我们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今天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心理健康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二、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1.感到焦虑和紧张;

2.感到无法应对;

3.感到要做的事情太多;

4.感到来自他人的压力容易发火或爱发牢骚;

5.因为责任而感到过度忧虑;

6.感觉孤独或寂寞;

7.感觉疲倦;

8.对未来感到担忧;

9.很难放松或睡眠出现问题;

10.头痛;

11.很难集中注意力;

12.认为一件事情非常糟糕,找不到头绪

三、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四、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主要依据三个方面:

①主客观世界是否统一。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如果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统一,多会出现没有事实依据的反应。 比如幻觉、幻听、妄想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②认知、情绪和行为是否协调。

不协调主要表现内心感受与环境不一致,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反应。 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却表现得非常悲伤,或是对痛苦的事觉得很快乐。

③人格是否稳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出现了改变,极有可能是心理出现异常。比如平时生活节俭的人,无缘由地变得挥金如土,外向奔放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等。

五、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

遗传:遗传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较大。

疾病: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

2.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则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发育、人格形成等有重要影响。不良教养方式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心理健康。

(2)社会因素:不健全的社会关系可能影响心理状态,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3.饮食和生活习惯:

饮食无规律、抽烟喝酒、频繁熬夜等不良习惯都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个体因素:

自身性格:性格过于内向者可能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水平: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心理健康。

5.外界刺激:

外界刺激的优劣,如生活、学习压力、工作竞争等,都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六、心理调适的方法

1.读书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面对烦恼忧愁,应首先自我解脱。可选读喜爱的书籍杂志,静心阅读以分散心绪,调整心态,平复情绪,减轻精神痛苦。

2.听歌

音乐疗法,作为心理治疗方法,对心理疾病有显著作用。当人们心情不佳时,聆听歌曲能领略艺术之美,陶冶性情,激发热情与活力,振奋大脑,给予生活力量与勇气。此法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维护与提升。

3.倾诉

“独木不成林,众志铸辉煌。”朋友的支持是前行路上的明灯。当面临困境或挫折时,建议与知己朋友坦诚交流,倾诉内心困扰。在朋友的温暖怀抱和善意引导下,精神痛苦将得到缓解,重获勇气和力量,继续前行。

4.运动

参与体育运动能有效减压。运动时,肌肉紧张但神经放松。运动能释放多巴胺,这种“快乐激素”能提升情绪,带来放松感,仿佛压力和疲惫都被汗水冲刷,留下身心愉悦与宁静。

5.冥想

经常冥想,可超越自我,提升精神境界,同时也是极佳的放松方法。仅需10分钟冥想,即可暂别工作和烦恼,进入全新境界。在宁静角落坐下,集中精神,感受呼吸律动,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6.感恩日记

尝试每天捕捉并记录三件当天发生的、带给你宁静或愉悦的小确幸。无论这些瞬间多么微小,都值得被珍视。将这些美好的记忆书写在便利贴上,并将它们粘贴在显眼的位置,如床头柜上或电脑屏幕旁。当你感到沮丧或低落时,只需轻轻一瞥,那些温馨的记录便能如春风拂面,瞬间调节你的心情,带给你力量和希望。

7.求助专业人士

心绪不佳的人,可以找个可靠的心理咨询师,然后尽情地一吐胸怀。心理咨询师会像医生治病一样,一步一步把你从烦恼中解救出来。

8.适当哭泣

哭泣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是情感的自然表达。当情绪受到外界刺激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哭泣来释放。从心理健康角度看,不会哭的人可能存在情绪障碍。而从生理角度,泪液分泌有助于细胞新陈代谢,预防肿瘤。

七、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意义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可以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或寻求专业帮助,以达到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