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面向全校师生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的公告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1-30 】

为有效应对疫情,服务我校师生,根据教育部部署和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党委学工部、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决定拟于1月31日起面向全校师生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具体安排如下:

1.心理支持热线及网络辅导服务时间:每天9:00-11:30,14:00-18:00,为大家提供在线心理疏导服务。

2.心理支持热线:13866779891。网络心理咨询QQ:54201337。网络服务邮箱:54201337@qq.com,有需要的师生也可以通过邮箱和心理老师进行交流。

该服务适用于急需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的安外师生。热线电话由有丰富经验的咨询师接听,每次30分钟左右。网络心理咨询在QQ上实时进行。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为一次性服务,在结束服务后,为了保证您的信息保密性,咨询师会在3天内删除您的联系方式。特别说明本次心理支持热线及网络辅导服务只针对此次疫情提供。

希望全体安外师生通过多元、有效的网络渠道,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养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携手度过疫情难关!

附件:安徽外国语学院师生心理支持手册

 

安徽外国语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

2020年1月30日

附件:


安徽外国语学院师生心理支持手册

庚子新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席卷全国,防控形势严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疫情带来的情绪困扰,我们师生可以做些什么呢?第一要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第二要明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第三要理解自己在疫情中发生的正常的心理变化,能使用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普知识

1.冠状病毒是什么?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由于病毒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形如花冠而得名。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

2.哪些野生动物会携带冠状病毒?

很多野生动物都可能携带病原体,成为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果子狸、蝙蝠、竹鼠、獐等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由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和外类群都在各类蝙蝠中有发现,推测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不要吃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生鲜等食品,比如路边摊售卖的肉食,不要为了尝鲜而冒险。

3.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传播方式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包括手污染导致的自我接种)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传播。从现在定义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推断,近距离飞沫传播应该是主要途径。

4.冠状病毒的抵抗力如何?

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5.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如老年人、孕产妇或存在肝肾功能障碍人群,病情进展相对更快,严重程度更高。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什么临床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流涕、咳痰等症状少见。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一般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甚至死亡,患者预后良好。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措施

1.规律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适量运动,不熬夜,注意保暖,提升自身免疫力。

2.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并及时将纸巾扔进垃圾桶。如没有纸巾,可以用手肘内部捂住口鼻,不能直接用手。

3.尽可能不去人多聚集场所,如必须外出务必佩戴口罩。如需要去医院或者火车站等高危场所,应佩戴n95型口罩。

4.不接触野生动物、家禽、牲畜,不吃生食。

5.居家多通风,每天通风两次,每次10分钟左右。

6.务必勤洗手,注意要用流动的水和使用肥皂(皂液)洗手,搓揉时间不少于15秒。为了方便记忆,揉搓步骤简单归纳为7字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6.密切关注自身和家人的身体状况,如无湖北旅游、居住史或者湖北接触史,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请不要慌乱,可现通过网络在线义诊进行初步诊断,减少不必要的线下奔波;如有湖北旅游、居住史或者湖北接触史,出现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请务必及时、就近就医。

三、应对当前疫情带来的情绪困扰

1.面对疫情带来的压力情境,我们的心理可能会在如下几个方面出现变化:(1)情绪上出现愤怒、烦躁、焦虑、麻木、内疚、无助、不知所措;(2)思维上出现难以集中注意力、低自尊、自责、有一种被隔绝的感觉、健忘、混乱;(3)生理上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少或增加、药物滥用;(4)行为上出现吵闹、危险行为、工作或学习上效率出现问题。

2.调适心态,积极应对。

(1)科学认知疫情,理性应对危机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更容易获取防疫与医疗信息,却也让某些贩卖焦虑的文章更容易进入我们的视野,引起“灾难性思维”,这种灾难化思维会造成过度焦虑感,令我们失去对局势的合理认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1)识别扭曲思维,把担忧的问题转换成肯定陈述。比如把“如果疫情失控怎么办?”换成“我担心疫情有失控的可能性。”(2)质疑扭曲观点的正确性。试着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担忧的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以前出现疫情时,有过失控吗?值得一提的是,疫情防控期间的每日资讯中,正面信息多于负面,我们需要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3)用符合现实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观点。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评估现实情况,并且在能力范围内合理应对。

(2)正视焦虑情绪,学会自我疏导

焦虑本身并非坏事,短期焦虑,会使人处在“应激”状态中,积极应对危机。获取相关疫情信息,购买、使用口罩,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不去高危场所等均是在焦虑情绪影响下寻求增强生存机会的积极行为。但焦虑状态持续,长期的恐惧和焦虑会造成免疫和内分泌功能的损害,直接导致免疫力下降,引发疾病。而抗击新型病毒感染,人的自身免疫能力是最重要的。此外,焦虑的核心体验就是危险和失控,人们也会急于重新获得可控感,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应对行为。

当你发现自己处在过度焦虑的状态下,应及时自我调节。与家人沟通、做深度放松练习、欣赏动听的音乐、主动式休闲(如下棋、看书、烹饪、学习新技能)等都能缓解焦虑情绪。

(3)控制自身行为,避免信息过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互联网上爆炸式蔓延,此类信息让我们产生了时刻关注的欲望。情绪越紧张,欲望就越强烈,继而陷入“越关注越紧张,越紧张越关注”的恶性循环中。过度沉浸在与疫情有关的负面信息流中,容易陷入应激状态,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同时,还会降低认知功能,失去对有效信息的辨识力。为了避免信息超载带来的焦虑感,在危机时,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在睡前不宜过分关注相关信息,不道听途说,选择权威渠道,做信息的主动搜集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希望全校师生能用积极、稳定与爱应对疫情的方方面面,用互相支持来替代抱怨和指责,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相信科学沉着应对,不讳疾忌医,保持良好的状态,增强“身心”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