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天地 > 正文

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

【来源: | 发布日期:2024-04-01 】

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我省在这项工作上下了“先手棋”,省政府在2022年6月印发《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皖政〔2022〕66号)。66号文件印发以来,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坚持“四个面向”,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切实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一、我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基本情况

截至2023年4月,我省共有121所高校设置765种专业,共计5953个专业点。其中,44所省属本科院校设置355种本科专业,共计2483个本科专业点;75所高职院校设置410种专科专业,共计3470个专科专业点。我省普通高校本科工学门类专业占比最高,达38.10%(2022年为35.73%),其次为管理学门类、理学门类、艺术学门类和文学门类,占比分别为15.26%、11.24%、10.87%和8.90%(2022年分别为16.76%、7.89%、10.84%和9.12%),工学所占比例有所提升,应用型专业占75%以上。我省高职(专科)财经商贸大类专业占比最高,达16.28%;其次为电子信息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土木建筑大类和交通运输大类,占比分别为14.9%、13.83%、9.77%、7.87%和7.49%(2022年分别为14.93%、12.73%、6.4%、6.3%、5.45%)。高职(专科)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等专业布点整体占比超过40%。

2022—2023年,我省高校共新增本专科专业点818个、改造114个、停招撤销665个。目前,省属高校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点3460个,占58.12%,比2022年提高4.73个百分点。在2023年省属高校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中,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招生25.2万人【本科9.6万、专科15.6万】,占59.4%,比2022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抓摸清底数。组织各高校根据省政府66号文要求,“一校一案”围绕工作目标、工作举措、组织保障等内容研究制定本校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填写2023-2025专业结构调整任务表。二是抓预警提醒。建立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制度,每年发布专业布局和人才需求报告,引导高校围绕产业需求,既做加法,又做减法,优先增设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三是抓“四业”融合。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业”融合研究中心,围绕“产业、专业、就业、创业”融合发展,开展全局性、前瞻性研究,着力打造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和智库中心。四是抓内涵提升。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教学资源配置等,推进学科专业内涵发展。省属高校2022年累计引进培育国家级人才27人,2023年获批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115门。五是抓经费保障。建立学科类别生均拨款系数制度,将工学类专业生均拨款系数调整为1.6。强化专项经费支持,每增设一个服务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支持经费200万元。六是抓政策供给。2023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印发《安徽省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走深走实的若干举措》。围绕省政府《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要求,《若干举措》作了进一步完善和延伸,充分调动高校推进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积极性,加快实现“要我调”到“我要调”的转变。

二、下一步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部署要求,指导高校持续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加快推进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持续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为教育强省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强化引导,增强高校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主动意识。指导高校切实抓好教育部等五部门《改革方案》、我省《实施方案》和《若干举措》的贯彻落实,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每年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对本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进行专题研究。

二是加快调整,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坚持每年度发布《普通高校本专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年度分析报告》。强化示范引领,在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业”基础上,培养安徽省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人才。

三是多措并举,严格开展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对照相关标准,对所属高校新设学科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实践条件、学生满意度、招生规范度等进行检查,对未达到的采取限制招生、限期整改等手段。定期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检查,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的,责令高校暂停招生、限期整改。

四是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四业”联动机制。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业”融合研究中心,系统梳理确定对接新兴产业头部学校和参与学校。高校逐一梳理过剩专业或稀缺专业,有针对性设置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推动以科技创新带动科技创业,以科技创业带动高层次就业。支持高校与有关科研机构、头部企业联合共建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工程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