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基本信息 > 正文

ANHU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安徽外国语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来源:      时间: 2016-06-28     热度:

第一部分:“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主要成绩

“十二五”时期,学校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主动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走内涵发展道路,学校呈现出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学科专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高起点、高层次、有特色、国际化”建校方针,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延伸全国,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定位,到2015年,学校本科已建立了涵盖文学、管理学、经济学三个学科,包括外国语言文学类、经济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金融学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9个专业类,20个本科专业。其中,外国语言文学设有英、法、德、俄、西班牙、日、朝鲜语等7个外语语种,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列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建有高职高专专业34个,27个专业仍在继续招生,专科专业包括外语、经济、商贸、旅游、管理、艺术七个高职高专专业大类。其中,应用英语、旅游日语、报关与国际货运、酒店管理为省级特色专业。学校经过“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已基本构建起了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体,外国语言专业为基础,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形成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师资队伍长足进步

学校专任教师近40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60%以上,每个语种都聘请有外籍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有4人次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近4年,教职工出版专著、教材34部,公开发表教研科研论文131篇,省级质量工程立项59项。

(三)国际交流和合作办学彰显特色

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日本千叶科学大学联合实施的中澳、中日合作“2+2”项目获得安徽省教育厅批准,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目前已有两届近30名学生完成国内阶段的学习后出国继续深造。

(四)成功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

2015年上半年,学校成功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首批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英语、日语、德语五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本科办学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五)实训室、校园网建设重点突出

建有国际物流、证券投资、会计模拟、报关模拟、旅游模拟、高级翻译、数字语音、网络自主学习等实训室41个,多媒体教室122间,计算机座位1100多个,电子阅览室机位120个。另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7个,这些基地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在2014年完成校园网二期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的技术先进、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网络核心采用千兆路由核心交换机,现有3台专业服务器,安装了教务管理、图书管理等软件,初步实现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图书管理数字化。校园网已覆盖整个校园。

(六)教学行政机构健全

学校现设东方语言、西方语言、国际商务、国际经济、国际旅游5个二级学院和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英语三个教学(教研)部;设有实验实训中心、图书馆等教辅单位;成立有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教学督导专家委员会等教学与学术指导、评议、督查等机构。设有党群办、校办、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学生处、财务处、总务处、保卫处、招生办公室、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资产管理处、建设办公室等党政管理部门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学校组织管理系统完备,运行顺畅高效。

(七)教学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

学校坚持把教学经费投入置于各项投入的优先位置,切实保障各项教学需要,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二五”期间,用于教学仪器设备购买、教师培训与进修,特别是实训室、实习设施设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的建设经费大幅增长:

2013年投入教学经费1,806万元,占总费用23.8%。2014年投入教学经费2,159万元,占总费用24.12%。2014年投资1,000多万元为学生宿舍安装了2,450台空调,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学校现占地面积501,132平方米,生均土地49.3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238,871平方米,生均23.5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123,490平方米,生均12.15平方米,达到合格标准;2014年投资4,000多万元新盖1幢6,432平方米教学楼和1幢14,66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

2011年以来,购置电子设备等2,942台,使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110万元,生均5,028元。学校共有图书70余万册(含电子图书),订阅期刊700多种,其中外文期刊十余种,并新建了多功能数字化图书馆。

(八)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

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工作指导体系,规范就业工作流程,建立毕业生动态管理系统和实训就业信息平台;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毕业生就业标兵单位。

(九)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成绩斐然

开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健全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带动各级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以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基础,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党员培养、发展、教育机制,得到上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2年学校党委被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先进党组织称号”,2015年10月学校党委书记,作为安徽省唯一社会党组织代表,参加中组部召开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会议。

二、存在的不足

学校“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与社会对学校的期待相比,与师生员工的热切期盼相比,与学校长远的奋斗目标相比,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学科专业建设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结构、专业建设布局不尽合理。学科交融整合、资源配置与共享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增加专任教师数量的同时,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需要优化,高级职称教师的人数偏少;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学术团队偏少,学科专业人才梯队尚未形成。

(三)教科研实力不强。教师的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缺乏激励机制,教科研项目和成果还不够多,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需要继续加强,课堂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监控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强化。

(五)基础设施和办学保障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办学规模增长的要求,办学资源紧缺状况尚未得到完全改变,资源配置需进一步优化。

(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健全;办学绩效亟待提高,校内分配制度有待完善。

第二部分:“十三五”指导思想、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贯彻国家和我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精神,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做到准确定位、规范办学,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增强实力、持续发展。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体能力,为高等教育强省,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思路

(一)转型发展

发展方式由外延发展为主转变为以内涵发展为主,不断提升办学实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质量工程建设,完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教育资源效益;加强内部管理,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和制度建设,加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建设;推动教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十三五”期间将学校建成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本科院校。

(二)调整结构

坚持提升内涵和核心竞争力的原则。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结合学校实际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着力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形成覆盖面广、层次性强的学科专业结构;实行人才引进和自我培育并重,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实现合理分布;调整本、专科在校生比例,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和培训,调整经费结构比例,加大教学日常运营投入比例。

(三)提升质量

确立质量品牌意识,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和创新课堂建设,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区域社会服务功能,增强科研针对性,提高服务质量。

(四)凝练特色

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出发,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共建、国际合作办学,突出新兴学科牵引作用,强化重点专业建设;在做优语言类专业的同时,围绕商贸、财经、旅游、现代物流专业优势,做好特色发展文章,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方面形成品牌影响力;深化党建特色,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五)稳定协调

科学合理布局,统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理顺教学和科研、眼前与长远、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师生为本,形成凝心聚力、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干事创业的氛围,建设富有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

(六)完善机制

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大学章程,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作用,形成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管理体系和办学氛围;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增强成本效益意识、特色品牌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全面提高办学效益。

第三部分:“十三五”发展目标与发展定位

一、发展目标

按照“五个度”(学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学校的四大职能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人才培养目标和各教学主要环节之间的吻合度,教学资源对教学水平的保障度,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的要求,全力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迎评”工作,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坚定信心、凝心聚力确保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顺利通过,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本科院校。保持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本科专业总数达35个左右,在校生达到18000人,其中本科生14000人左右,专科生4000人。

二、发展定位

学校类型定位:应用型、国际化、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为辅,适度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工作。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外语基础扎实,专业特长明显,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宽广国际视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专业定位:以外国语言类专业彰显办学特色,以经管类专业支撑学校发展,注重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形成管理、经济、金融、艺术、教育等多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实施多学科交融、文理科互补学科专业建设方向。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第四部分“十三五”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务

(一)学科专业建设

十三五期间要实现“优化结构,转型发展”,真正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亮点,形成3—5个在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优势学科。专业调整时,突出优势专业,形成规模的专业可以独立成院,打造一批强势专业。考虑增加文学、法学、理学、新闻传媒类专业;语言类专业要多参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针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完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尽可能争取再增加一些小语种专业,使覆盖面更广一些,做到人无我有;非外语类专业多开外语课,外语类专业提高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语言+专业+综合素质”或“专业+语言+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建设优势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为核心,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突出重点、强化内涵、优化结构、注重质量”为主线,整体推进我校学科建设创新。

——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完善面向区域经济建设的学科专业群,抢占学科专业建设制高点。在提高科学研究和知识服务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管理、经济、艺术优势学科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从培育特色入手,坚持从地方经济、文化、自然资源的优势出发,找准学科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渗透,积极寻求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走特色发展之路。根据学科专业分类合理设置教育教学机构。

——坚持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统筹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传统基础学科专业协调发展,促进各类学科专业之间交叉融合、相互支撑,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相互促进,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学科专业建设内涵发展理念,实现学科专业建设向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团队建设、制度机制建设转变,提高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和效益。

——加强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打破原有的学科专业间分界,有效进行学科专业整合,从师资资源、技术条件等多个方面支撑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转变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理念,探索创新学科专业组织模式,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评价体系,释放和激发学科专业建设的活力。

——文理科渗透,促进多学科结构优化。结合学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以语言文学、经济、管理、艺术等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进一步理顺学科关系,大力扶持文理渗透,形成多学科相融共生,突出重点,集中资源,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建设新的学科体系。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布局,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一批优势学科专业,增设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调整改造部分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形成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专业发展格局。

——坚持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服务方向。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重点发展专业方向:语言文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会计审计、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网络技术、航空乘务、工艺设计、教育服务、老年产业等,形成社会需求与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大力发展涉外语言文学类、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专业,构建专业新体系,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形成语言文学类专业体系,涉外语种超过10个;形成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组成的涉外商贸专业群;以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与金融、国际金融等专业组成的涉外经济管理专业群;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导游、空中乘务等专业组成的旅游管理服务专业群。

——重点打造3-5个专业群。每个专业群都以国家、省重点建设专业或省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引领和带动整个专业群发展。“十三五”期间,每年增加2—4个本科专业,5年增加10—15个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调整改造专业(含专业方向)若干个。新建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使重点专业建设达到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其他专业省内特色鲜明并创品牌效应。

——发展特色专业。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法语专业,加强小语种、经济贸易、会计等特色专业建设。选择一批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较高的相关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进一步明确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推进专业内涵、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省级以上品牌特色专业5-8个,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3. 加强优质课程建设

——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每个专业设置6—8门核心课程,实行“核心课程精品化、课改视野产业化、创新教育体系化”课改理念。优化知识结构,突出素质和能力培养,构建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体系;设置核心课程,建设学科平台课程,加强基础课程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与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总课时比例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

——重视教学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质量标准;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环节、课程体系;集教学名师、精品教材、教学改革成果于一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交流与共享,加强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整体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建设各类精品课程100门。

——每年突出一个主题,推动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2016年,突出“优质课堂建设年”;2017年,突出“学科专业建设年”;2018年,突出“教学管理规范年”;2019年,突出“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建设年”;2020年,突出“课堂教育质量提升年”。

——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等广泛应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建立课程超市,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幅度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

(二)教科研建设

突出教科研的先导地位,发挥教科研对教学工作的引领及教学工作对教课研的促进作用,形成有效运行机制,组建一支教科研型教师队伍,推出一批科研成果,以教科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1.提升教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加大教科研投入,着力建设1- 2个省级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搭建科研创新平台;申报国家、省级科研课题20项,加快教科研开发,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开展创新应用研究,加速教科研成果转化,努力提高学校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0项。新增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

2.完善教科研体系,形成科研发展新格局。健全学校教科研网络,完善以项目推动、过程评价、成果激励为主要内容,形成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教科研究体系。探索教科研工作模式,整合学校各种科研力量,形成核心项目引领下自主运行、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科研新格局。

3.实行激励机制,创新教科研管理体制。加大教科研投入,促进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提升。加强校院两级科研机构建设,整合全校学科与人才资源,实行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联合开展学术研究,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4.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的教科研原则,围绕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凝练研究方向,选择研究课题,申报研究项目。加强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产业衔接,形成与学科专业建设之间良性互动关系。

(三)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以国际化的视野,以超常规的努力和举措,提升内涵,追求卓越,强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中青年教师培养”,“教师发展环境优化”三大工程;形成人才引进培养新机制,高级人才要有特殊政策,加速建设一支与本科教育相适应的数量充足,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人才队伍。可以考虑一人多职,研究试行校内年金制度,鼓励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长期留在学校工作。

1.教师队伍建设。以加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业务素质为基础,建设一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总量达标。根据事业发展实际,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优化”人才三个环节,以人才建设为核心,加速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评估前每年要引进100名专任教师。到2018年,按照学生规模14000人计算,专任教师总数达到788人(含外聘兼课、兼职教师折合数),专职教师数700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达210人左右,占专任教师总数30%左右;硕士及以上学位472人左右,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左右;外籍教师30人左右;组建一支200人左右,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结构合理。2016-2020年期间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积极实施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使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分布更趋合理,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比例占45%左右;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数比例达30%以上;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总数比例达到55%以上;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以上。

2.辅导员队伍建设。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支与本科教育相适应,素质好、专业精、沉得下、热情高,责任心强的辅导员队伍,专心致志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量达标。到2018年,按照1:200的比例计算,专任辅导员数达到70人。专任辅导员占辅导员总数95%,兼任辅导员占5%。

——结构合理。专任辅导员学历要求硕士学位占辅导员总数60%以上。与教师职称挂钩,解决辅导员职称结构,要求中级职称占辅导员总数的30%以上。

3.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以素质能力和执行力为重点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坚持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创新精神,懂教育、善管理、作风优良、结构合理的管理人员队伍。

——总量达标。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到2018年管理人员数将达128人。

——结构合理。管理人员队伍学历结构,到2018年管理人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达到15%,机关正、副处级干部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位达到40%以上。管理队伍年龄结构方面,到2018年教学和主要管理部门正、副职45岁左右占50%以上,35岁左右占10%。职称结构方面,教学管理部门正、副职,高级职称占50%,主要管理部门正、副职,高级职称占10%。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国际交流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拓展交流空间、提升合作层次,全面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合作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使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促进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配置办学资源格局的重要途径。

1.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力争与国(境)外30个左右友好学校(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各二级学院也要与1-2个国(境)外友好学校(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推进师生的跨文化学习交流,丰富师生的跨文化实践体验。

2.加强学术交流。建立健全教师出国进修或学术访问的相关制度和措施,鼓励教师到国(境)外知名大学学习、开展科学研究。吸收和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开设联合培养合作项目。力争实现8—10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学生国际间交流,推进学生赴国外学校、企业见习、实习等形式,多渠道开展学生长、短期出国交流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出国考察学习,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

4.推进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英语、日语、朝鲜语、德语等语种分别进入实质性合作办学阶段,进入合作办学教育的学生累计超过1000名,力争与6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办学;探索实施“3+2”、“2+2”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重点拓展与美国高校合作办学的途径;与国外高校合作互派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培养英语及日语国家留学生等。

5.大力引进国(境)外人才。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课程以及科研发展的需要,加大国际引智力度,多形式、多途径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人才,来校进行长短期授课、讲学、学术访问和科研合作。增加聘请外籍专家的数量,提高引进质量,加强教学工作业绩考核。

(五)办学条件保障建设

1.加强图书馆建设。

——以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服务优良、特色明显、高水平的大学图书馆为目标,积极搭建各种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图书馆的信息保障能力和服务能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管理和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图书建设,加大对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投入。每年馆藏图书不少于30万册(含电子图书)。在原有电子资源的基础上,新增加4个左右特色电子资源数据库,增加电子阅览室检索机。举办电子资源推广培训及为学生定期上文献检索课,将读者培训纳入到图书馆日常工作,主动推荐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帮助读者提高资源利用的能力。

——做到馆藏图书生均达到100册以上,到2020年,馆藏纸质图书达到80万册,电子图书超过100万册。重点增加本科专业图书及外文图书,尤其是小语种图书藏书量,增加专业图书藏书量,提高藏书质量,满足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加学术期刊种类,扩建电子阅览室,完善藏书数字化工作,努力建设一个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相结合的馆藏体系。

2.校园信息化建设。

——加强校园网建设,形成覆盖全校的无线互联网信息网络,推进校园物联网建设。推进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等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校务信息化建设步伐。

——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学校将根据各业务部门的工作需求,完成“教务管理系统”和“一卡通”的升级工作,建设网络办公系统(OA)、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就业系统、毕业生离校系统等,逐步完成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整体建设。

——信息安全及运维体系建设。加强信息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系统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在现有网络安全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严密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确保设备安全和信息安全,保证校园网的稳定运行。新增加入侵检测系统;建立WEB防护系统和日志审计系统;升级校园网认证系统;升级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监控系统。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在校园网内全面应用远程网络可视化技术、计算机网络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服务。发挥网络在语言类课程中的作用,探讨“互联网+语言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使用手机终端加强听说训练。建设一套高清晰度的、能支持多路电视直播的IPTV系统和视频点播系统,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外语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外语教学资源。大力加强网络精品课程、慕课课程建设,在“十三五”期间网络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达10%以上。

3.加强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计划五年投入约1200万元,到2020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5000万元。重点建设一批能满足本科学科专业教学需要、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更新一批公共基础类老旧实验平台,争取新增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实训基地、10-15个专业实训室。

——深化实训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训室建设;建立以院管实训室为主体的实训室管理体制;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高速快捷的实训室网络系统;完善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实现教学、科研设备的统调共用、合理流动的教学实验、实训的新体制。

——围绕我校特色优势专业,成立语言实验中心和相关语言等级测试中心,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和新闻、文化产业等国家急需发展的新兴专业的传媒文化实训中心。根据新建专业急需发展原则,建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训室和创意工作室。

——加强实训室管理队伍建设。坚持把跨学科、共享程度高的实验室实行集中管理,对单一学科、共享程度低的专业实验室逐步归口到有关教学单位。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训室及实训中心(基地)管理队伍。

4.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科学合理,注重实效和节约的原则,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区现有资源,严格掌握建设标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高度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环境育人原则。按照“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原则,在现有较好的校园环境中,增设主题突出、格调高雅、特色鲜明的校园人文景点。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保护良好生态,展现高雅的校园品位,成为特色亮点。突出育人为本,最大可能地满足教学、科研、学习与生活所需要,将规划、建筑、环境、景观融为一体,切实创造高水准的人文校园。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发展规模的要求,增设基础设施,总建筑面积达到28.8万平方米,新建学生公寓2.8万平方米、学生综合服务中心(第三学生食堂)1.5万平方米教学实验楼1万平方米,同时考虑建设教职工宿舍(教师公寓)、专家楼1.5万平方米,设立教授研究室,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向政府申报增加校园土地规划面积,以适应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的要求。

(六)创新创业教育

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经费支持,加强督导考核,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学校教育综合改革落到实处。

1.坚持立德树人,明确教育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与市场对口专业课程设置,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

2.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新机制;建立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跨院室、跨学科、跨专业多样合作、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3.强化实践,构建共享新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利用政府、社会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4.改革教学、学籍管理,建立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新机制。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

5.明确责任,突出能力建设。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专门培训,全员参加、专兼结合。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

6.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一种追求成功、鼓励创新、不懈进取、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立足学科特点,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助推学生创业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7.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探索就业工作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投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社会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8.加强就业管理与服务。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创业为抓手、以质量为目标”的就业工作思路,按照专业特点,对口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与专业对应的用户群。加强与人才服务机构及中、小企业建立联系,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融“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一体,积极推进全程化就业指导、规范化就业管理服务、全员化促进就业质量的工作举措,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层次。

(七)校园文化建设

加快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突出体现学校特色。涵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内容的学校文化体系,丰富品牌文化的内涵,形成品牌性成果。

1.凝炼学校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大力弘扬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校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对社会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凝炼学校的创业创新精神,培育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安徽外国语学院文化。

2.重视校训文化传承。进一步彰显“学兼中外,知行合一”的校训所蕴含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所反映的价值追求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所强调的东西方文化深度交融。要进一步凝练校训的内涵,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师节”等活动,诠释校训,加强宣传,凝练校训的精神,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3.构筑学校新的文化价值体系。拓展文化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加强学校视觉形象设计,建设学术报告厅和音乐厅等文化设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树立文化品牌意识,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运用,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将诚实守信与教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

4.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完善具有学校特点的标识体系设计,加强视觉形象标识,规范校内建筑、道路与景观命名文化内涵;建设主题突出、格调高雅、特色鲜明的校园人文景点;着力建设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专业文化。

5.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扶持体现健康精神文化的主流社团和学术科技型社团。加强“文化大讲堂”和“校园文化艺术沙龙”等学术文化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富有创新性、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大学生文化艺术、科技与学术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政治性节日,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八)理顺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

理顺关系,强化管理,着实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提高办学效率效益,发挥现行体制优势,主动适应转型发展,营造有利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

1.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切实提高行政管理的决策能力和工作效率。

2.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符合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制度体系,依法治校、治教、治学,推进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化、现代化

3.加强编制和岗位管理,明确职责。根据教学、管理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各级各类业务和管理机构,按照“满负荷工作”原则,确定各类岗位设置,并进行岗位分类,实行全员聘任制,以岗定人、以岗定薪、人变薪变,做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4.调整分配制度。维护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使教职工的收入水平随着办学效益的提高有明显改善。探讨实行“校内年金制度”,使长期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工没有后顾之忧。

(九)党建思政建设

围绕学校转型升级、内涵提升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1.加强学校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贯穿党建工作始终,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着力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步,在促进校园和谐稳定上取得新成效。

2.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充分发挥校党委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3.加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建立健全学习制度,营造学习氛围,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建立学习成果转化制度,通过学习研讨,科学谋划发展思路,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4.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全面实施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目标体系,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大学生为重点,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进一步做好在优秀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

5.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保障措施

(一)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

在学校董事会、党委、行政领导下,按照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对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切实把规划的贯彻落实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强组织保障,大力推进落实

为切实有力推进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各二级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等规划实施进展汇报,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和新情况,督促落实规划的实施工作。学校将组建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履行协调推进、检查评估规划实施等具体职能。

(三)制定实施方案,完善配套措施

围绕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分别制定相关的子规划,包括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校园、网络信息化、图书馆、实验室等多方面的建设子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提出具体行动计划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围绕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扎实工作,不断改进,务求取得实效;结合实际,深入调研、研讨协商、科学论证,联系学校事业发展进程,善于总结成功经验,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推动事业科学发展。

(四)加强督促检查,实行绩效评价

“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分三阶段分步实施(2016年第一阶段,又为起步阶段;2018年第二阶段,又为中期阶段;2020年第三阶段,又为末期阶段),组织有关部门对各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采集信息和数据,与规划或计划指标对比,实行偏差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对策修正。学校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将对规划执行情况实行评估,提出评估分析意见,作出评估结论。规划实施和重大项目的考核结果纳入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及其院级各分管负责干部工作绩效考核。

(五)开展专项研究,破解发展难题

规划实施过程涉及学校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项研究,不断探讨本科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提出改革措施,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依实际情况决定对学校发展规划的适时调整,确保其取得成效。各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积极努力实施规划。

(六)优化整合资源,保障发展重点

为确保实现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重点目标,实行“优化整合资源、保障发展重点”的原则。优先保障人才培养尤其优秀创新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优先保障对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和重大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优先保障满足师生员工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的公共设施建设。

(七)推进民主管理,完善决策与监督机制

坚持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能,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健全行政班子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结构合理、运行顺畅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快速高效运行。

(八)加大教育投入,发挥办学最大效益

按照国家评估指标的要求,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的经费投入,为社会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办学,争取政府扶持,合理分配,突出重点,投入足额按期到位,保障学校事业发展。强化管理,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十三五”总投入分为三期使用:前期(2016—2017)重点是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中期(2018)重点是保障教学设施建设,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评估指标体系规定的标准;末期(2019—2020)重点是投入完善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绩效预算,加强投入经费的跟踪问效,发挥教育经费投入的最大效益。

(九)全力做好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

2016年我校“迎评”工作全面启动,2018年接受评估。合格评估,是对我校本科教学水平和各项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推动我校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对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责任分解,逐项加以落实;通过评估,总结办学经验,凝练办学特色,促进教学改革和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我校“十三五”期间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重点工程,做到认识到位,埋头苦干;做到信心到位,正视困难;做到担当作为,注重质量;做到措施到位,精细严密;做到执行到位,狠抓落实,确保2018年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顺利通过。

(十)营造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加强对“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的宣传,动员全校师生员工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和建设之中,为规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总结梳理各教学单位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经验,以及推广规划实施效果显著的做法,并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任务和目标的实现。